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最基本的榫卯結構由兩個構件組成,其中的一個榫頭插入另一個卯眼中,使兩個構件連接並固定。榫卯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築、傢具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

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鋼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1973年,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這些榫卯結構主要應用在干欄式的房屋的建造上,有凸型方榫、圓榫、雙層凸榫、燕尾榫以及企口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