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虹宇)傳統文化與歷史文物的保育活化是香港近年熱門議題,如何做好推廣教育,讓香港年輕一代以至社會不同階層增進相關認識及認同,更是社會關注焦點,然而疫情下有關工作或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每年農曆三月廿三舉行的天后誕,其中的「搶花炮」與巡遊活動至今已停辦兩年,香港史學會總監、80後歷史學者鄧家宙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慨嘆,此文化習俗在疫情下面臨沉重打擊,年長者感心淡,少數弟子無法維生被迫轉行。他擔心疫後即使復辦也會持續萎縮,甚至無聲無息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故當務之急是要培養更多青年學生成為「記錄者」,並透過普及活動讓歷史和現實中的遺蹟相結合,才能令中華歷史文化「活」起來。
一年一度的天后誕剛過去,花炮活動是其中一個重要風俗。這些代表嶺南祭祀文化的傳統活動,要在現代社會的傳承本已面對不少挑戰,而持續逾年的疫情令公眾活動受限,更對其造成進一步打擊。
「有些維持百多年活動可能終止」
關注花炮歷史文化的鄧家宙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繼去年之後,今年再難以舉辦花炮巡遊,令此風俗已中斷兩年,「能肯定的是,有些在新界鄉村維持了百多年的活動,可能因為這樣而終止,以後會不會再辦還未知。」
「這類風俗活動,製作花炮的師傅很多都是靠老人家辦的,基本沒年輕人主理;去年停了一次,可能已沒有動力再辦,加上今年又停止一次,好多幫手、弟子因為無法維持生計,好快會轉行了。」他擔心停辦這些傳統活動恐變成常態。
鄧家宙坦言,即使疫情好轉來年復辦,持續中斷的影響亦可能令花炮巡遊等活動未來幾年面臨萎縮期,例如規模會縮減,由原來三日的活動變成一日,令人憂慮這些持續多年的傳統禮俗會更快步入式微,甚至慢慢消逝。
他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培養更多歷史文化的「記錄者」,「就像記者一樣。」年輕學生或普羅大眾經培養後都可以參與其中,只需記下自己的看法,對環境的感受,十年後再看,就是歷史的手札,成功研究歷史的一手資料。
民俗文化歷史需記錄才不消失
「比如『花炮巡遊』,有一位老人家說今時今日的遊行和十年前已經不同了,有什麼不同,系統的收集整理,就是民俗範疇的口述歷史。」他強調,民俗文化與歷史需要記錄下來,才不會完全消失。
同時,歷史文化還需要好好推廣,「在香港地講香港歷史,應該將文字和現實的遺蹟結合、相互對照。」鄧家宙說,單靠學校課堂、書本或工作紙並不足夠,要讓普通人都能抓住歷史的痕跡,明白歷史就在你我的身邊,歷史才能夠「活」起來,讓市民與學生真正產生興趣。
多元化活動亦是提升大眾歷史文化興趣的關鍵,鄧家宙舉例如透過實踐工作坊,予年輕人親身體驗如何製作花炮、盆菜等等,再配合現代的生活方式,讓他們「開心打卡」,一步一步吸引更多人深入認識。
古裝劇啟蒙愛史 記劇情溫書更易

對鄧家宙而言,喜歡上中國歷史的契機和那個年代長大的年輕人別無二致,那就是古裝電視劇。在他兒時,即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的古裝電視劇,很多劇情和裝束都暗合史實,他只要看過就能記下劇情,溫書時往往能事半功倍。
鄧家宙以電視劇《太平天國》為例說,考試前溫書時只要看見「洪秀全」的名字,這個歷史人物(演員塑造)的模樣、他的人物性格和與其相關的歷史事件就會浮現在腦海中。
他形容,電視劇中的歷史人物是立體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相較而言,教科書上冷冰冰的名字更像一個人物代碼,電視劇可以說是他歷史的啟蒙者,為後來他和一班朋友成立香港史學會埋下伏筆。
香港史學會於2005年成立,至今已16年。鄧家宙憶述:「當時我們一班六個同學,跟隨老師、研究香港史的專家蕭國健教授,為實現他推動香港史研究的願望而成立。」他說,港人識得香港歷史的人並不多,他的恩師蕭國健希望學習香港史的人發揮力量,能在畢業後不斷探究,並向成年人、學生、銀髮族等普羅大眾普及推廣,因此學會一直與不同的學者和組織建立緊密的關係,一起透過社區歷史文化活動作公眾教育。
鄧家宙直言,從學校歷史教育的角度來說,由於香港對整個中國來說屬於「鄉下地方」,早期歷史中涉及香港的重要記錄文獻並不算多,相關學習與知識較模糊,令過去課程主要多談港英時期的歷史,但其實這僅僅是香港史的其中一部分而已。身為香港史的學者,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向公眾推廣,讓大家更全面認識香港過去的情況,及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上的位置。
供奉天后紙紮品 紮成蝙蝠寓福到

位於油麻地天后廟群的油麻地書院,古時是由鄰里街坊捐給天后廟的香油錢,施善行教書育人的書院,去年成功活化,變為小小的書局和文化展示廳,展示廳的外部天井處便擺放着四個花炮,與鄧家宙的訪問就在此處進行。
鄧家宙興致勃勃地講述「花炮」的故事。他說,花炮是嶺南供奉天后的常見紙紮祭品,香港亦有這個風俗,每年農曆三月廿三的天后誕,村民會提前請花炮師傅手紮花炮,在當天進行花炮巡遊祭祀天后娘娘。「花炮有啲似寧波的『萬工轎』,不過沒有『萬工轎』那麼繁複,那麼費時。」
目前,香港「花炮巡遊」的習俗在新界保留得較完整,屯門、粉嶺、元朗等地還能在天后誕見到別開生面的風俗祭神活動,然而九龍及港島的「花炮巡遊」習俗,因家中無地方安置「搶」來的花炮而日趨簡潔。
打量着它的外形,鄧家宙形容,花炮以木製的框架作為主幹,用紙品將背部紮成蝙蝠(福鼠)的形狀,代表有「福」到,再加上一層一層的花飾、雙龍、八仙、門神、福祿壽三星等神話人物,及代表「屋企有添丁」的燈飾,「大小尺寸不等,大的有一扇大門這麼高。」他邊用手比劃花炮的大小邊說。
在巡遊及拜祭天后後,村民都會興高采烈地「搶花炮」,搶來第一的花炮放在自家祠堂裡,代表有好的意頭。「以前花炮裡還有鞭炮,但因禁止鞭炮燃放,已改為抽籤、競投等方式來決定花炮的歸屬權。」他補充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