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群雄割據,禮崩樂壞,失道暴君屢出,史書不可勝載,例如晉國君主晉靈公。晉靈公姓姬,名夷皋,乃春秋霸主晉文公之孫,父親晉襄公亦為一代名君,家族背景顯赫。公元前621年,晉襄公逝世,太子夷皋尚幼,大臣本欲擁立先君之弟繼位,惟夷皋母親穆嬴抱着兒子日夜在朝廷啼哭,以「先君遺命」責備重臣趙盾,眾卿於是改立夷皋,即晉靈公為君,由趙盾輔政。可惜,夷皋並未有珍惜失而復得的掌政機會,亦沒有顧念家族光榮,長大後生活奢侈,荒淫無道,《左傳·宣公二年》載其事曰:

晉靈公①不君②,厚斂③以彫牆④,從台上彈人,而觀其辟⑤丸也;宰夫胹熊蹯⑥不熟,殺之,寘諸畚⑦,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⑧、士季⑨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⑩,則莫之繼也。會請先11,不入,則子繼之。」三進12及溜13,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14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本篇直以「晉靈公不君」起筆,敘事前先下論斷,充分顯現《左傳》對歷史的褒貶精神。關於晉靈公不合君道的種種劣行,史書多所記載,本篇所記者包括徵重稅以雕飾宮牆,登高台以彈丸射眾,以及因宰夫煮熊掌未至熟爛而殘忍殺害之。

三事連貫,嚴重程度層層遞進,變本加厲,令人髮指。晉國大夫趙盾與士季,前仆後繼,慷慨陳辭,希望勸告君上自重。晉靈公知其來意,佯裝視而不見,直至對方三進及霤,無法迴避,才抬頭正視,並搶先說:「吾知所過矣,將改之。」表示自己已經反省,願意改過。

對此,士季回應道:「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明代王守仁的《教條示龍場諸生》亦謂:「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誠然,任何人都會犯錯,重點是能否知錯而改。晉靈公如果能改過遷善,社稷得以安固,自然是人民之福;但若然不改,又會有何結果?晉靈公的承諾到底有無兌現?篇幅所限,且待下回再談。

註釋

① 晉靈公:晉襄公之子,姬姓,名夷皋,春秋時期晉國君主。為人殘暴不仁,《說苑·立節》記曰:「晉靈公暴。」

② 不君:不合君道,不像君主的樣子。《呂氏春秋·過理》:「晉靈公無道。」

③ 厚斂:加重賦稅。厚,重、多。斂,收。

④ 彫牆:刻畫花紋,裝飾牆壁。《廣雅》:「彫,畫也。」

⑤ 辟:通作「避」,躲避。

⑥ 胹熊蹯:煮熊掌。胹,《說文》:「爛也。」《玉篇》:「煮熟也。」蹯,獸足。

⑦ 寘諸畚:寘,置。諸,於。畚,畚箕,以草繩編成的盛物器具。

⑧ 趙盾:趙衰之子,晉國正卿,又稱趙宣子。

⑨ 士季:士蒍之孫,晉國大夫,又稱隨會、隨武子。

⑩ 不入:不獲採納。

11 會請先:士季名會,自稱其名,請求先去進諫。

12 三進:始進為入門,再進為由門入庭,三進則再升階當霤,即將入堂。依古禮,卿大夫入門,即當見之。詳參《儀禮·燕禮》、《管子·中匡》。

13 溜:即「霤」,簷下滴水處。《說文》:「霤,屋水流也。」

14 稽首:叩首至地,古代最隆重的跪拜禮儀。《周禮·春官》:「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賈公彥疏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譯文

晉靈公不合為君之道,徵收重稅以繪飾宮室牆壁;從高台上以彈弓射人,只為觀看他們躲避彈丸的模樣;廚子煮熊掌不夠熟爛,就殺了他,把屍體放入畚箕,派宮女抬出朝廷。趙盾和士季看見畚箕露出死人的手,詢問殺人的緣故,感到擔憂。準備進諫,士季說:「如果我們一起去進諫而君主不聽從,就沒有人能繼續勸諫了。請讓我先去,君主不聽,你再接着勸諫。」

士季三進,到了屋簷下,晉靈公才抬頭看他,說道:「我知道自己所犯過失了,打算改正。」士季叩頭回答:「誰能不犯過錯呢?犯了過錯而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善事了。」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