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藝術界再次帶來讓人熱切期待的作品。跨越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紀與時空的著名藝術家畢加索(Pablo Picasso)以及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的作品日前來港,並同步在香港展出至4月22日。展覽中,觀眾可以一睹畢加索四十年來首度面世的肖像畫鉅作《戴淡紫色貝雷帽的女子》(Femme au Béret Mauve)以及從未曝光的草間彌生的六件早期作品,並從畫作中窺探藝術家背後的生活故事。●文、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陳苡楠
自畢加索於1937年創作了《戴淡紫色貝雷帽的女子》,畫作一直伴隨着藝術家直到他的離世。多年以後,一位美國私人收藏家通過畢加索家裏的成員將這幅畫作購買,收藏了近四十年從來沒有公開過。本次作品《戴淡紫色貝雷帽的女子》面世,不但讓大眾再次欣賞到畢加索另一經典的筆觸,藝術家還將愛人「繆斯女神」瑪莉·德蕾莎(Marie-Thérèse Walter)定格於畫布中,觀眾可以在畫中探索畫作背後的歷史背景,以及畢加索生命中的感情生活。
畫中寫入人生故事
據了解,1937年對於畢加索的藝術生涯相當關鍵,有着深刻的意義。當年正值內戰,也是二戰即將爆發的時期,周遭充斥着緊張和焦慮的氛圍,其國家西班牙因為衝突而面臨分裂,是畢加索個人生命中的一場悲劇。同年,畢加索與妻子奧爾加(Olga)的關係遇上了挑戰,在婚姻以外,畢加索亦與瑪莉·德蕾莎以及朵拉·馬爾(Dora Maar)分別譜寫了兩段感情關係,甚至和瑪莉·德蕾莎誕下女兒。作品《戴淡紫色貝雷帽的女子》中,畢加索用了畫筆的尾部給瑪莉·德蕾莎的頭髮勾勒出線條,讓肖像變得更加生動、面孔更鮮明。觀眾能夠在畢加索色彩運用的部分,感受到藝術家當時發放的正能量。以絢麗和光明的顏色揮筆,用來表達畢加索對瑪莉·德蕾莎的愛,以及他們之間的喜悅和情慾。
面對生命中種種的變化與戲劇化的歷程,顯然會影響、且無形中塑造了畢加索日後的畫風,無疑瑪莉·德蕾莎的存在也成為他主要創作靈感的一部分。根據邦瀚斯印象派及現代藝術環球主管India Phillips形容,三十年代末是畢加索創作的世界和視野最具有自信以及力量的時期,因為他的作品超越了現代主義,真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視覺語言。India Phillips還提到,幾乎畢加索畢生的所有作品已經很難在藝術市場上再找到,尤其是在二戰前後的畫作,畢加索因為受到兩位情人瑪莉·德蕾莎和朵拉·馬爾的啟發和影響,那段時期的作品無疑是最具價值、最為觀眾所渴求能夠在展覽中欣賞到的作品。
罕見草間彌生作品亮相
有「波點女王」之稱的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為了創作和自由,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獨身遠赴美國追求藝術夢,而這段時期的作品也見證着藝術家從日本觸覺逐漸體現出西方的思想,為日後的藝術生涯奠定了雛形和基礎。到了六十年代,草間彌生因為要治病,認識了當時在布朗克斯區的外科醫生廣瀨輝夫,他同時也是當時心臟直視手術及搭橋手術的先驅醫學團隊成員。廣瀨輝夫作為當時僅有的兩名日本醫生之一,他特意為日籍病人提供價格較低的醫療服務,尤其對藝術家更為慷慨,甚至會免費治病。雖然草間彌生和廣瀨輝夫兩人外在的風格不一,但年齡和出生背景相若,也有同樣的想法和追求,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
而本次在香港就展出其中六件首次出現、歷來最稀罕的草間彌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的作品,是當時草間彌生親身從日本隨身帶到美國,並作為禮物贈送給醫生兼好友廣瀨輝夫。作品包括:約於1965年的《無題》、《密西西比河》以及《哈德遜河》等畫作。其中,《無題》從尺幅相對較大的畫布帶出多種鮮艷的色彩,帶領觀眾慢慢走進草間彌生的情感世界,亦為日後如《無限鏡屋》的系列鋪墊了基礎;《密西西比河》和《哈德遜河》則以赤色為主調,與同期藝術家的畫作和白色格調畫風成了一種對比,實屬罕有。
草間彌生早期的作品經常重複探索某些特定的主題,這些作品早已被不少收藏家、派別與體系認定為她藝術事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主題「無限網」、波爾卡圓點還是花卉元素,都離不開草間彌生的創作。「早期的作品隨着草間彌生的成熟變得柔和起來,讓作品也漸漸取得成功。」邦瀚斯戰後與當代藝術環球主管Ralph Taylor認為這些畫作從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中體現了最好的元素。
展覽詳情:
地點:金鐘太古廣場一期20樓
時間:即日起至4月22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