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吳孟達和周星馳這個「鐵膽組合」(有影皆雙)在多部電影中演繹了不少「無厘頭」情節;當年就有不少年輕人深受這「無厘頭」觀念所影響而有玩世不恭的傾向。平心而論,在那些「無厘頭」的情節中不全是「無厘頭」,而是:
「唔啦更」中總會有多少「啦更」,唔會完全「冇啦冇能/冇啦能」。
以上帶出了幾個意思是「拉不上關係」的用詞:
唔啦更;冇啦冇能/冇啦能
「更」讀「耕/ gaang1」,「能/nang3」讀「lang3」。明顯地,上述用詞中用上了多個借字;至於本字,坊間似有定案:
「啦」的本字是「拏」,也有說是「挐」。
「更」本身就是本字,也有少部分人說是「耕」。
「能」的本字是「掕」,也有少部分人說是「褦」。
按此,正寫如下:
唔拏更;冇拏冇掕/冇拏掕
所持理據如下:
「拏」,同「拿」,讀「拿/naa4」,也有牽引的意思。「挐」,同「拿」,故也通「拏」。
暫未有人提供以「更」作本字的相關理據。
「掕」,讀「玲/ling4」,有勒馬的意思。
「褦」,讀「奶5-6/naai6」,有不懂事的意思。
筆者認為理據頗牽強,所找本字頂多可作借字,那試問有否必要用上「拏」、「挐」、「掕」、「褦」這些冷僻字呢?說回本字,且看筆者怎麼說:
啦更→拉上關係→拉關
拉/laai1;變韻母→啦/laa1
關/gwaan1;變聲母→奸/gaan1;變韻母→耕/gaang1
冇啦冇能→冇拉上關係,也冇關連→冇拉冇連
連/lin4;變調→lin3;變韻母→lang3
「唔啦更」、「冇啦冇能/冇啦能」的正寫應是:
唔拉關;冇拉冇連/冇拉連
老一輩常告誡年輕人說話前要想清楚,勿:
噏得就噏
「噏」,讀「ap1/ngap1」,有說話的意思。循此字的原意和讀音,「噏」非本字,本字應是「嗑」。上面提到的「噏得就噏」是指說話時不經大腦,把不該說的都說出口;意即信口雌黃。嬰孩尿尿,穿着「濕」了的尿片會感覺不舒服;廣東人會把這個情況說成「噏住」。「跌打佬」是專治扭傷、骨折的民間醫師,他們有種「敷藥法」又叫「罨藥法」,是指把「生草藥」(新鮮草藥)搗爛再將中藥末加輔形劑調勻成糊狀,「敷/罨」於患處(一至數劑),具有消腫、祛瘀、止痛等療效。「罨/(掩/jim1)」或「罯/(揞/am2)」均有覆蓋的意思,人們就於上述情況中用上「罨/罯」,曰:罨住;罨藥/罯住;罯藥。筆者認為「罨」和「罯」也是借字,正字應由「濕/sap1」音變過來。
不知就裏的人會以為只要是「生草藥」就可用來「罨」在患處,或會有人告誡如下:
要對症「罨藥」,「生草藥」不是「罨得就罨」的。
由於「噏」是「罨」的諧音,有人就創作了:
生草藥——噏得就噏;山草藥——噏得就噏
不少人以為「草藥」多於「山」上採摘,於是誤把「生草藥」看成「山草藥」了。
就「無厘頭」一詞,有人以粵語拼音的「Mo lei tau」作為其英譯,西方則多取用以下言詞:
bizarre;illogical;inconsistent;absurd;nonsense
筆者認為「nonsense」簡單易明,應為不二之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