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初春,正是紅艷如火的木棉花盛開之時,能在石屎森林裏欣賞一片紅海,乃賞心悅目之事。不過,最近有區議員在社交媒體發文,指有街坊投訴木棉花的汁液弄污街道,有人建議栽種其他樹木代替。其實,過往木棉樹不時被人投訴,出於種種考慮,康文署已停止栽種木棉樹。意味有朝一日,木棉樹會消失於城市中。人與植物共處一城,如何才能和諧相處?最近,南豐紗廠以木棉樹為主題舉辦展覽及活動,讓公眾深入了解木棉樹與社區的關係,反思人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文、攝(部分):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南豐集團文化及社區部經理Vicki Lui解釋策展理念時提到,希望藉木棉樹作引子,引申至城市中的植物,反思人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是否如此敵我分明。「木棉樹又叫英雄樹,又高又直,予人能保護周圍環境的感覺。但常有人投訴它的棉絮擾民,引起討論,例如是否應該在城市保留如此多的木棉樹,或者考慮幫它『絕育』。然而,為何連一棵樹也在城市中無容身之處呢?我們應該反思如何跟身邊樹木共存,而非『有你無我』。希望藉展覽,讓大眾留意城中木棉樹,亦開始留意其他植物,以至身邊環境。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破壞了環境而不自知,希望大眾不止關注木棉樹,更要透過木棉關注身邊環境。」
四方面展示木棉用途
展覽《幸會木棉》由衣、食、住、行四個角度出發,訴說木棉樹與城市、大眾間親密而鮮為人知的關係。展覽中,一幅由本地插畫家貓珊手繪的荃灣木棉地圖格外吸引眼球。貓珊除了在地圖中仔細地勾勒了荃灣街道的面貌外,亦清晰地標示了區內木棉樹的位置。為了繪製地圖,貓珊花了大量時間和區內市民聊天,深入發掘荃灣居民與木棉樹的趣事,並把這些塵封舊事放進地圖中,並重現觀眾眼前。「除了以地圖呈現荃灣的面貌外,亦想再現區內的歷史故事。」貓珊說。貓珊憶述,過程中,從街坊口中得知儘管荃灣的城市面貌在數十年間幾歷變遷,但唯有木棉樹依舊以旺盛姿態屹立區內,靜靜察視我城變幻。除了貓珊的插畫外,另一邊的展覽則從衣、食、住方面展現木棉如何與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本地布染創作單位Beely Daily利用樹上掉下的新鮮木棉花作為天然染料,把色素染在布上,製成衣服。至於我們常喝的清熱名物五花茶,少不了木棉花的身影。為了展現木棉花的藥用價值,紗廠與位於荃灣福來邨、具57年歷史的興昌大藥行一起煲五花茶,帶出木棉花的清熱去濕食療功效。也有老牌家品商號賴慶記,細述木棉絮與枕頭的關係。
深入社區了解木棉
除了以展覽讓大眾深入了解木棉樹與社區的關係外,亦有以木棉為主題的導賞團及工作坊供市民參與。Vicki表示,希望市民能藉着導賞團,親自走到街上細心欣賞平日或被忽視,甚至嫌棄的木棉樹,並了解它們在社區的逸聞與歷史,了解木棉樹為城市帶來的價值。除導賞團外,團隊亦希望市民透過工作坊,發掘木棉各種的可能性。負責帶領導賞團的藝文記者蔡寶賢表示,希望市民能夠親身走到區內,近距離細察社會,甚至了解不同區是如何對待木棉樹。「究竟是作觀賞之用,還是純粹綠化?早年便有人投訴木棉絮影響呼吸道,現在又有人指木棉花污染環境。希望大家認真思考,木棉花本身不會污染環境,只有掉落地被壓過才變得污糟。」她希望觀眾在欣賞木棉樹的同時,亦能有深刻思考──究竟是木棉花破壞環境,還是人類不懂與植物共存?「希望大家嘗試從木棉樹的角度,了解我們居住的城市,細思如何與樹木共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