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有近70年歷史的北角皇都戲院是一代港人的集體回憶,戲院見證香港娛樂演藝事業巔峰,最後歸於平淡,1997年戲院結業改建成桌球場所。
戲院啟動保育 料2026年完成
去年,新世界發展投得皇都戲院大廈的業權,並進行活化重塑皇都昔日的華麗傳奇。新世界行政總裁、Culture for Tomorrow創辦人鄭志剛形容,「皇都好戲尚未完場」,並由即日開始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參加者能代入上世紀50年代五位經典角色,從聲、影、畫及現場逾百件首度公開的珍貴舊物,揣摩各個角色的心路歷程,親歷香港上世紀50年代的璀璨歲月。
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戲院地處北角「小上海」文化圈,人流興旺,設計獨特,是當年香港最潮的地標建築之一。歷經40多年輝煌,戲院於1997年結業,並於2017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去年10月新世界發展投得皇都戲院大廈業權,同時對戲院啟動保育計劃,預計於2026年完成相關保育工作。
新世界已完成對皇都戲院的部分勘測及歷史資料搜集,即將展開修復工程。動工前夕,集團旗下非牟利機構Culture for Tomorrow於昨日起舉行為期一個月、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歷史體驗活動。
展逾百藏品 包括舊戲票戲橋
是次展出逾一百件藏品,包括多款不同年代的舊戲票、上世紀50年代用作簡介上演電影的戲橋、戲院員工制服、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海報等。亦有戲院老員工家屬口述歷史的採訪錄,回憶其年幼時到戲院各處流連的趣事。工作人員表示,當年一場電影的票價約為普通市民一天的收入,現場表演節目則更為昂貴,要十多元,大概是半月人工。
體驗活動的參加者更能代入上世紀50年代五位經典角色之一,包括「大娛樂家」、璇宮戲院創辦人歐德禮(Harry Oscar Odell);「傳奇建築師」設計出獨一無二的天台「飛拱」,奠定皇都無可比擬的建築特色;而飾演「華麗歌后」、「快樂觀眾」及「大導演」的你我他,則從聲、影、畫及現場逾百件首度公開的珍貴舊物,揣摩各個角色的心路歷程,親歷上世紀50年代至今的璀璨歲月。
復修後將締造藝術文化全新地標
由於疫情影響,是次展覽不對公眾開放,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可透過其網站報名參與,約10人可組成小型導賞團,每小時入場不超過30人,無法入場的市民則可於本月中起透過網上虛擬導賞進行「參觀」。鄭志剛表示,復修後的皇都戲院將會更精彩,締造藝術文化的全新地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