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新冠疫苗接種計劃開展已一個月,截至前日累積42萬人接種,僅佔全港人口不足6%,進度並不理想。接種疫苗達至群體免疫,是本港重啟經濟、民生復常的希望所在,也是保護市民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政府在做好接種疫苗的宣傳解釋工作,提升市民信心的同時,也應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積極增加內外誘因,吸引市民接種,務求盡快達至群體免疫。
愈多人接種疫苗,就能愈快控制疫情,這個道理十分淺顯。但現實是,一些市民對疫苗的副作用存在誤解,將個別人接種後出現身體問題都歸咎於疫苗。加上本港第四波疫情近期逐漸受控,有一些市民於是覺得沒有接種的緊迫性,轉為觀望。但接種疫苗建立群體免疫是真正戰勝新冠病毒的唯一手段。用內地專家張文宏的話說,疫苗是世界重開的唯一渠道。積極接種疫苗,既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和義務。
面對接種速度遲緩,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早前表示,政府會探討吸引巿民接種疫苗的誘因,包括在接種疫苗後放寬部分處所限制和社交距離措施、恢復與內地通關和方便國際出行的可行性。綜合而言,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提升接種的誘因。
第一是開放更多人群接種。政府一開始主要開放給長者接種新冠疫苗,但長者長期病患較多,自然有較高比例的人在接種後出現病情反覆,從而放大了疫苗的副作用,打擊了社會對疫苗的信心。政府早前已經將接種範圍擴大至30至59歲人士,專家更建議可以放寬至16至29歲,相信年輕組別的人接種後較少出現健康問題,有利市民重建對疫苗的信心,令整體接種率有所提升。
第二是以放寬防疫措施作為接種誘因。本港目前仍然有個別行業未能正常營業,食肆的營業時間和每桌人數仍受限制。但已接種完兩劑疫苗一段時間的人士,理論上建立了自身的「防護盾」,是可以放寬對這些人的限制。例如讓接種疫苗的學生恢復面授課堂,讓仍關閉的處所可接待完成接種人士等等,均能增加誘因。本港經濟面臨前所未有困境,失業率處於高位,若大家明白到接種疫苗後可以逐步放寬限制讓經濟活動恢復,自然可以大大刺激接種熱情。
對此,社會上部分人抱持反對意見,認為不應該將接種疫苗和放寬限制掛鈎,云云。這種想法違背常理,而且不具有建設性。世界各地都廣泛以放寬限制作為增加接種的誘因,接種率最高的以色列,正正就是因為他們推出「綠色通行證」,給完成接種者恢復正常生活,而沒有「綠色通行證」人士,就連外出用餐也只能在戶外進食。為何唯獨香港就不能將接種疫苗與放寬限制掛鈎呢?我們也要反問這些事事反對的人士,本港已經經歷四波疫情,現實告訴我們,疫情未徹底清零,一旦放寬就會反彈。這些人既要放寬限制,又不願意履行社會責任接種疫苗,請問有何辦法防止疫情再爆發呢?這明顯是一種不負責任和沒有建設性的態度。
第三是盡快與內地和周邊地區協商,讓完成接種的市民可以免檢疫跨境出行。港人熱衷外遊,而疫情下絕大部分市民已經一年多沒有離開香港,恢復免檢疫通關是對市民最大的誘因。統計顯示,過往每日有超過70萬人往返本港和內地,這些人在過去一年深受隔離之苦,如果可以與內地建立接種後免檢疫通關,肯定有相當一部分人會馬上接種疫苗。歐洲已經密鑼緊鼓推出「疫苗護照」,新加坡和澳洲及馬來西亞等地也在商討類似安排,本港作為國際城市,在這方面不能落後於人。
全球率先接種疫苗的美國、英國、以色列等國家,已經紛紛制定達至群體免疫和社會復常的時間表。內地也正以每日800萬劑的速度加快接種,務求在未來數月達至群體免疫。反觀香港如果以現時的速度接種,要到明年初全社會才能有一半人口接種,情況殊不理想。特區政府一定要急市民所急,及時放寬接種人群和制定內外的激勵誘因,從而提升接種速度,訂定清晰的接種時間表,讓市民盡快看到社會復常的希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