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赤壁賦》中,借友人的話,道出個人在千古江山下的渺小無力感覺。然後,作者回應道: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①,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②,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③,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④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⑤。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⑥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客喜而笑,洗盞更酌⑦。肴核⑧既盡,杯盤狼藉⑨。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蘇軾以水和月為喻,說明生命中「變」與「不變」的道理:就宇宙變幻不息的角度而言,時光無法停留,人與水、月也不能長保不變;但人和水、月都只是自然整體的一部分,而天地萬物無窮無盡的變化,乃是永恒不變的真理,根本物我無異。因此,變與不變,全在乎我們怎樣看待。
作者此一番話,既是回應友人,亦是自我開解。經歷過死劫大難後,面對照遍古今的月光,蘇軾醒悟到世間一切煩惱都源於對外貪求的慾望,與其痛苦追尋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強求自己無力改變的事物,倒不如好好把握眼前擁有的自然美景,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欣然面對逆境,消除妄念,活在當下,安身立命。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面對許多現實局限,有許多事往往不由自主,無法強求自己想要的結果。以讀書為例,學生未必盡能入讀心儀學校,無法只讀喜愛學科,無法自訂上課時間,無法指定任教老師,無法選擇鄰座同學,無法改變考試題目,如果事事都為一己之私,強要他人迎合個人意願,只會虛耗精力,招惹人厭,徒添痛苦。
常言道:「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不轉念轉。」梁啟超《敬業與樂業》亦言:「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是苦是樂,孰得孰失,全在一念之間。
與其為自己能力以外之事而整天自怨自艾,倒不如像蘇軾一樣,凡事盡力而為卻不強求結果,學會以樂觀豁達的心態來面對人生種種處境,嘗試發掘其中蘊含的意義,享受當下擁有的一切,放下執念,隨遇而安。
人若可以放下一己之念,不強求結果,不貪戀外物,則可去私存公,引申有公正誠實之意,此即「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另一層意思。隨遇而安,主要是個人心態的問題;但誠實守信與否,則會影響人與人的相處,對大眾而言,無疑更加重要,值得好好反思。
註釋
① 逝者如斯: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斯,此,代指江水。
② 盈虛者如彼:盈虛,指月光的圓缺變化。彼,那,代指月亮。
③ 物與我皆無盡也:物,概指萬物。我,泛指人類。無盡,指一直存在。
④ 茍:假如。
⑤ 雖一毫而莫取:雖,即使。毫,本義是毫毛,此指最小的度量單位。
⑥ 造物者:創造萬物者,指大自然。
⑦ 洗盞更酌:盞,淺而小的杯子。更酌,換酒。
⑧ 肴核:指肉類食品和果品。肴,肉食。核,果實。
⑨ 狼藉:散亂不整貌。
譯文
蘇先生說:「你知道流水和月亮的道理嗎?江水不斷流走,但卻不曾真正消逝。月亮驟圓驟缺,始終並無任何消長。要是從變化的角度來看,天地萬物沒有任何一刻不在變化之中;但假若從不變的角度去看,那麼萬物與我們同樣是無窮無盡的,又有什麼值得羨慕呢?況且在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假如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就連絲毫也不敢亂取;只有那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便是音樂,眼睛瞧見了便是美景。想得到它們,既無人干涉;要享用它們,亦從不竭盡。這正是大自然取用不絕的寶藏,而我與你都可以一同享用。」客人高興地笑了,洗淨酒杯,重新倒酒。直到菜肴果品全都吃光,酒杯餐盤散亂不整。大家互相枕靠地睡在船上,不知道東方已經天亮發白了。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