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群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曉菁)「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將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指出,中美角力令中國「外循環」受到諸多阻力,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也不可避免受到相應的負面影響。香港加速融入大灣區建設,尤其是科技創新領域的發展,不僅能提升香港經濟增長動力,亦能加快融入「內循環」體系,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作出貢獻。

廖群坦言,自回歸以來,香港始終都是中國經濟「外循環」的超級樞紐,但中美之爭將長期存在,美國對香港的制裁也會繼續,「『外循環』的阻力愈來愈大,兩國鬥爭也會愈發激烈。」如此境況之下,整個國家以內循環加速補外循環放緩,而香港積極融入內循環,自然是必須之舉。

港數字經濟產業鏈要跟上

「十四五」規劃十分關注創新科技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廖群談到該話題時表示,香港完全能夠在產業結構、信息技術產業等方面進行升級和轉型,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內循環」體系。他舉例,香港院校如生物科學、高分子化學等領域,擁有優秀的團隊和技術,只是產業鏈未能跟上;數碼港和科技園扶持的本地創科企業也應繼續發揚光大,充分利用灣區內的生產體系進行量產,並帶動產品工藝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全世界各國都正在向智慧型社會轉型,廖群相信,這一轉型將同時催生社會的智慧型需求, 智慧型產品及「物聯網+」正在對傳統產業、產品進行智慧型改造。他十分看好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將是「內循環」經濟的活化劑。他強調,香港經濟不斷深入內循環,有可能催生香港新型的外循環樞紐業務。這對國家來說,將是內循環與外循環相互促進的一個方面,還有望為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增添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