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粦(左)指不排除讓其他建築商付費使用公司的新MiC專利技術,「只要佢哋想用都可以傾」。右為俊和分部董事(樓宇建築)鄧家明。

建築工序搬到工廠 緩解行業缺工問題

建築行業正面對工人青黃不接問題,隨着政府展開MiC(組裝合成)的應用,已可以將不少建築工序轉移到廠房生產線,不論是施工工序以及地盤安全性均可望提升。俊和建築控股行政總裁李家粦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公司自主研發的新MiC技術令實用面積增加,其應用將推展至更多項目上。他亦大膽估計,若廣泛應用MiC技術可省卻地盤一半人手。●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俊和建築控股行政總裁李家粦表示,MiC(組裝合成)技術是一個全新的建築方法,意思就是在廠房中製造獨立的「組裝合成」組件(包括裝飾工程、固定裝置和屋宇設施),樓宇在組件送達工地前已大致上完成,從而減省現場施工工序。李家粦補充,MiC技術需要的主要是吊手及少許後期製作,而落石屎、釘板等工序及人手則可省卻,估計可省卻一半人手。

牆身厚度可減一半

不過,原有的MiC技術仍有一定缺點,在組裝組件時,兩個組件中間還要預留空間灌入水泥作連接,牆身厚度便高達400至450mm。而公司自主研發的「混凝土組裝合成建築法」,每個組件的牆身都只有原來MiC技術的半幅牆厚,牆身厚度減少一半,連接後只有大約250mm,大大增加實用空間。

李家粦透露,「混凝土組裝合成建築法」由最初聘請顧問做設計、送審、修改直至審批完成,整體開發時間已超過兩年。李家粦指,現時已可使用集團新研發的「混凝土組裝合成建築法」,但坦言「要有工程先得」。

允同行分享專利技術

李家粦補充,公司雖然已就該技術申請了專利,但仍希望把此技術推廣,讓更多工程使用,為建造業出一分力。在公共項目或合營項目方面,公司曾向房協和市區重建局介紹新技術,目前亦已有個別公營房屋及其他項目使用。他提到,公司不排除與同行合作,讓其他建築商付費使用這項專利技術,「只要佢哋想用都可以傾」。

被問及新MiC技術的成本問題,李家粦指每個工程的性質不同,成本多少需視乎使用的重複性,如使用的相同組件愈多,則每件組件平均的成本就會愈低。他指,製造組件的模具都是以金屬物料製造,理論上可用無限次,但實際上能用個一百幾十次已經「好犀利」。

至於連接器方面,李家粦估計,每個連接器的成本大約20萬至30萬元。雖然,香港的工人對新MiC技術的認識不多,但要掌握安裝方法亦不難,實際上只要把每個單元的組件「吊起佢」,放在預設的位置再連接好,其餘後續的工作都是一般水電接駁。

李家粦表示, MiC技術另一個限制是只能興建最高40層,如果要高過40層,則要另外入則申請,以及調整「核心桶」(建築中央部分)的設計。

工廠生產免天雨延誤工程

雖然香港的氣候潮濕且多雨,經常導致施工期出現拖延,但新MiC技術正好補足這個缺點,因為預先組裝合成的工序都在廠房中進行,只要把組件運到現場,然後進行吊運及安裝就可以,令現場所需的人力減少之餘,亦可提升工地的整潔度。

1.每個組件的牆身都只有原來MiC技術的半幅牆厚,大大增加實用空間。

2.製造組件的模具都是以金屬物料製造,理論上可用無限次。

3.俊和「混凝土組裝合成建築法」由最初聘請顧問做設計、送審、修改直至審批完成,整體開發時間已超過兩年。

4.使用MiC技術,洗手間等設備可在工場預先組裝。

5.預先組裝合成工序都在廠房中進行,只要把組件運到現場進行吊運及安裝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