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張美婷、張岳悅、 黃依江、胡茜)「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諧之魂。」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說的這席話,道出了中華民族親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中華文化正是每個中國人「根」之所在。香港文藝界人士同樣對這句話感慨頗深,結合自身經歷表示文化的認同感,需要通過彼此的交流、認識來達成,而香港的愛國文化和歷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更需要各界大力投放資源支持,以更先進科技的手段打造教育平台,這同樣也是為香港年輕人創造成功機會。

籲內地文化機構助力香港
香港中國美術會執行委員會顧問林開發指出,一直以來兩地文化存在顯性差異,在文化層面,港人多多少少有些「親西疏中」。「香港走過百年英國管治時期,長期受西方文化影響,另外就是上世紀六十到八十年代期間,香港要比內地更容易賺錢,反觀當時內地尚未開發,造成香港人對『港人』身份的優越感,對自己民族的文化缺少了解欲望和自豪感。」
他認為香港與內地在文化認知方面存在巨大落差,最根本原因是港人不理性地持續延伸「某一歷史時期」的優越感,不再追求創新與進步,「不再開眼看世界」,以致缺乏正視自己的文化優越性,造成認同感相對比較弱。因此,他呼籲內地文化機構幫助香港去建立國家文化的認知體系,以互動的形式為港輸入歷史文化知識。
他同時提出應從藝術入手加強港人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方法上,他建議藝術界人士能夠參考歐洲,「歐洲的作品中都用不同的形式的藝術展示自己的文化、經歷過的革命和改革,去表達對自己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解讀與認知。」他認為歐洲和中國都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在千百年的藝術史中,歐洲畫家一直用作品去反映自己民族的歷史課題、自己的文化,香港藝術家也應該學習,「不能一味西化,應該做屬於自己民族的東西出來。」他指出藝術是一道文化的橋樑,認為香港與內地應該多舉辦交流會,打通兩地的文脈,互相吸收彼此的元素,讓作品更加豐富。「內地的發展實在太快,香港人應該一同成長與進步。」他說。
文化共通匯聚民族力量
一新美術館總監、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楊春棠從事視覺藝術展覽工作多年,他表示中國地方大、人口多,強調到中華民族是共同體的概念,「雖然每個地方有不同的方言和生活習慣,但我們是共同體,我們有一樣的文化,都是用筷子、寫漢字,有共同的文化才能有民族的力量,令國家人民團結,天下才得以太平。」大學主修中史及中國美術考古的他,多年來因博物館館藏的工作多次往返內地交流,他眼見着內地博物館發展進步快,深深體會到國家逐漸強大富裕起來的力量,「我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景德鎮,當時環境對比起香港還相對落後,但上世紀九十年代再次重返當地,不論是環境還是博物館都有顯著的進步,從中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有很深的文化基礎,才能發展迅速。」
文化是民族團結之根,這點楊春棠表示十分認同,但他坦言中華文化在香港仍然需要加強教育,「香港人對歷史理解少,對文化更是不了解,因此必須多教育和宣傳歷史和文化。」他續道,了解文化為何如斯重要,「我們要認識各個中華文化後,才能選擇傳統,從而活化,活化傳統能防止不被僵化,以新的角度去看舊傳統,但認識文化的重點仍在於教育,文化的教育也能避免港人因不知道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而對文化有誤解的情況。」
香港美協副主席廖井梅則談到,作為中國人,成長的過程中所生活的環境,接受的教育都是植根於中華文化的。因此,身為中國人的藝術工作者,其中華文化的精神一直靜靜地在她的血脈中流淌,也在歲月的變遷中成長。她強調,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是自信、積極向上的動力,「港人要增加民族認同感必須了解自己從哪裏來,而我們的生活習俗全部是源自中華文化,因此很自然亦有認同感。比如我們的母語——中文,就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我們的道德禮儀自然也就出自語言所建構的邏輯思維,因此民族身份的認同感是不可能被抹去的。」
學習國家歷史文化消除隔閡
聯合出版集團副總裁、香港出版總會會長李家駒提出,涉反修例暴力事件被捕者約四成是學生,約八成是30歲以下人士,令人痛心和擔心,青少年對國家認識以至認同不足,再度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他表示,隨着香港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之際,各界應合力加強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學習國家歷史與文化,對國家與民族由理性認知,進而產生感性認同。對國家具有文化認同,是徹底落實「一國兩制」的關鍵,也是民族團結的深刻和長遠根基。他說:「香港出版界一直關心青少年的國情教育。未來,出版界會繼續透過出版中國題材,如語言、文化、民族、歷史、地理和經濟等,包括以原創與引進內地優質圖書方式,讓讀者有系統地、全面地認識國家歷史與文化。書店會向讀者推介優質的中國專題圖書,並舉辦講座或分享會。我們相信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將書籍作為加強年輕一代對國家文化認同的基礎工程。」
本地藝術家J. Woo,平日除了畫畫為生以外,還會開班教小朋友畫油畫和水彩畫。從小就有水墨畫和中國書法底蘊的她認為,認識中國傳統的藝術,除了在西洋畫學習上對她有幫助以外,還讓她欣賞到流傳已久的中國傳統美學。她提到,學習書法的時候剛柔並濟,落筆的堅定,這些技巧都一一呈現於她中、西風格的畫作中,不但能夠提升作品的質感,也在當中展現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在藝術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接觸香港孩子的J.Woo覺得,香港的下一代對於內地的文化尚未有足夠的認識。她舉例,香港的孩子普遍沒有真正去閱讀中國名著的習慣,可是文化、文學以及藝術應該從小培養,也應該從教育開始做起,才可以令香港與內地之間消除隔閡,將文化完全接軌,並對於自己的身份有正確的認識和認同感。
導演劉成漢很同意傳統文化認同是一個民族的最深層次的認同,「所以在過去,香港中學取消中國歷史為必修科和不重視中國傳統哲學文學的教育,便大大削弱了年輕人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他說。
文化認同始於交流了解
著名小提琴家、香港弦樂團創辦人及藝術總監姚珏表示,文化的認同感,需要通過彼此的交流、認識來達成。「從表演藝術來說,我覺得應該通過我們演奏的曲目,讓我們的演奏者通過學習作品可以更多地認識中華文化認識國家的發展。因為每個時期的作品都代表着那個時代的發展,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他們親身體會。近幾年我一直在做的是帶領香港的青年藝術家及年輕孩子們到內地參加交流巡演演出,通過這些交流,他們就會對內地的文化、人文及習慣有深刻的理解,通過交流,加深他們對彼此文化的認識。」
至於具體如何增進文化認同,姚珏提議,可以鼓勵動員在港上市的內地優質公司,撥出資源參與香港的愛國文化教育工作。她說:「這裏的資源包括資金、平台、科技等多個方面。內地新媒體平台的興起和壯大已經逐步影響世界,比如短視頻網站抖音在美國年輕人中的風靡,充分說明技術進步和創意活潑,像文化藝術一樣跨越地域,也潛移默化影響未來人類的思維和交流方式。這種已經超越傳統媒體的概念,相信能為香港找到有效方法加強愛國宣傳。另外這些平台本身也可以為香港年輕人提供夢想成真的機會。教育的本質是因材施教,是給人機會。愛國教育要起到效果,除了鼓勵各界大力投放資源,運用先進手段和平台,真正為香港年輕人創造成功機會,尋找夢想成真的故事,才是重中之重。」
歐銀現為香港風華創藝書畫聯會擔任藝術顧問,在她看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無論琴棋書畫,還是詩酒花茶,都蘊含古人的智慧和超群出眾的至臻境界。她以自身經歷為例,在擔任聯會藝術顧問期間,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書畫家通過不同形式表達對祖國的祝福,也很好地在港普及中華文化。此外,歐銀亦在去年6月創立眾畫坊,以培育優秀美術人才為己任,着重在藝術書畫方面,通過藝術的形式將中國書畫藝術的精神和文化涵養推廣至更深層面,並普及至年輕一代。「希望青少年能從中獲益,領悟並傳承其藝術及文化精髓,感受其中的真善美;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大灣區繁榮,兩岸交流廣泛。」她又提到,經歷了社會事件和疫情,讓港人感同身受深刻體會有國才有家,國家強大人民才會幸福。
她認為,增強年輕一輩的中華民族身份認同感亦十分重要,建議青少年不妨走進內地,親身了解當地深厚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從而更透徹全面地認識中國文化這蘊含五千年歷史的燦爛瑰寶,從此深入認識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並打從心底為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感到自豪。她亦強調,與回歸前比較,香港與內地的文化連結更密切,她亦期待接下來的日子兩地有更頻繁而深度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以現實題材創作親近中華文化
當代藝術家吳松對「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這句話有深刻感觸,尤其是目睹香港經歷了這兩年時間,他一直在反思:「為何我在社會的動盪中愈發感受到自己是中國人,原因就是我有深厚的中國文化的知識積澱,我了解中國文字、繪畫的藝術,那是中國人的精神之源;我懂歷史,知道盛唐時期中國的強大,也知道晚清時期中國的疲弱,經歷了挨打、割讓領土、最後新中國成立中國人站起來了。」所以,現在的香港年輕一代,不了解中國文化與歷史,就不會有「根」的認同,導致自我身份的認知模糊,又怎麼能撐起香港的未來?用文化來凝聚人心,用文化來教育年輕人,對於香港,迫在眉睫。
完成這個任務,文學、藝術兩個界別首當其衝。他說:「香港多年來西方文化壟斷藝術界,我自己就是畫西畫的,很清楚這個,但是看看內地的油畫家,他們有很基礎的寫實訓練,可以西方的藝術形式去講自己的、屬於中國人的文化。比如徐悲鴻的《愚公移山》,靳尚誼的少數民族畫作《塔吉克新娘》,當代油畫家畫長江、黃河等,這些都是用藝術的形式去講中國故事,讓人透過看美術作品知曉作為中國人的文化、精神。」他認為,香港缺乏這種大主題的敘事創作,一方面是學校的基本功訓練,不應局限於西方抽象繪畫的宣講,應該在本科培訓的時候就介紹寫實繪畫的技術,多看中央美院的作品,讓學生有這樣的創作意識。
另一方面,他呼籲美協、各種藝術團體組織多提出、組織一些和「中華文化、中國故事、中國歷史」有關的主題繪畫活動,不要糾結於迎合西方口味的市場,以「美學」作為創作的最終追求,多關注一些現實主義的創作,用藝術作為載體,在香港市民與青年間普及中國文化和精神,彌補文化認同的缺失。
他同時建議康文署亦應提高此一方面的意識,在公共場地展出一些結合中華文化知識普及與歷史教育的大型雕塑展、圖片展,讓市民在生活休憩時,不用成本也能接收到知識。「目前中環、海濱等公共區域,不是宣揚本土情懷就是放一些看不懂的抽象藝術雕塑,根本沒有新意,香港人早已審美疲勞,和市民也不接軌,不妨開動腦筋,策劃一些有社會及歷史意義的專題展覽,供市民免費觀看,才是為公眾服務。」
藝術創作絕不可沒有「根」
本地書法家華戈認為,文化認同之所以重要、之所以可稱為「最深層次的認同」,是因為中華文化正是人們的「根」之所在,而其價值更是不言而喻:「中華文化於幾千年外族入侵的歷程中,地位始終未有改變,且世代流傳,足以證明它經得起考驗。」華戈提及在自己教授書法的過程中,他始終向學生強調文化認同和傳承正統的重要性:「學習書法,必須先跟隨正統流派進行反覆的臨摹練習,而後才可以開始追求個人風格。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認同,永遠是第一位,寫傳統書法,決不可以沒有『根』。」
他亦認為,學習中國傳統書法就是建立文化認同的方式之一,學習者可以從逐字讀帖中感受傳統書法藝術架構、運筆的美感,在不斷臨摹中強化個人「字品」與人品的聯結。華戈覺得「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的含義,就是讓書法學習者在一筆一畫中追根溯源、培育正氣,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亦可以抵禦西方文化入侵帶來的「離經叛道」。
畫家趙素仲則表示,中華文化有着極深厚的根基,無論詩、詞、繪畫、書法都是深沉而厚重的。她正在創作關於中國飲食文化源流的作品,將中華文化到中國歷史以及各族人民的飲食文化聯繫在一起,亦從中體會到幾千年來,無論經歷多少朝代變遷,歲月洗禮,中國各民族各地方的文化和飲食都是在互相尊重和互相欣賞中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她說:「如果年輕一代不懂欣賞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化,不懂欣賞中華民放的自強不息精神,甚至抗拒、排斥,是沒有了自己的根。沒有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熱愛,也就是失去了作為中華文化傳統的保存,沒有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也沒有了作為中國人應有的品格和思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