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談及「仁道」與「恕道」,這種理想確是十分崇高的,那麼,該如何實現呢?儒家對此的答案是:教化。人們讀《論語》,不難發現孔子很熱衷於政治。為何孔子那麼熱衷於政治呢?是因為他的權力欲很大嗎?是為了顯揚父母,光宗耀祖嗎?是為了在歷史上留名嗎?都不是。孔子要達成的,不是一己的目標,而是為了「教化」。教化天下人民,教化後世,這才是儒者的本懷,《論語》中有一段記載如下:

話說孔子到衛國,弟子冉有為孔子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啊!」冉有問:「人口既多了,接着要怎樣做?」孔子說:「使人民富起來。」冉有問:「人民富起來了,接着要怎樣做?」孔子說:「教育他們。」

這個篇章點出了孔子「先富後教」的治國方略。孔子是很務實的,他明白人民如果沒有富足的日子,空談「教化」是沒有基礎的。因此他認為當政者應先使人民富足起來,條件成熟了,便教育他們,使人民有知識、懂禮儀、尚道德。這樣就能建構理想的社會。可見在孔子的政治理念中,教化才是治國的最高目標。

那麼,怎樣才能實現教化呢?那便要靠在位者以身作則,樹立崇高的道德典範,臣民自會受其感化,棄惡從善。因此孔子說,君子之德像風,小人之德像草,風吹來,草便自然傾倒。用一個成語來說,便是「上行下效」。

孔子推崇堯、舜、禹、湯、文、武等聖君,尤其是虞舜,孔子說:「能做到『無為而治』的君主,該是舜了吧。他做了什麼呢?不過是恭肅己身,端正地居於面向南方的天子之位罷了。」怎樣才能做到「無為而治」呢?孔子說:「以『德』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其位置上,一眾星辰便會圍繞着它而運行。」

「為政以德」,前提是為政者自身先做到有「德」。儒家強調君主須以身作則,端正自己的人格和品行,並且愛護人民,關懷民生疾苦。這樣,臣子與人民便會受君主的德行感召,以之為榜樣,如此一來,國家便繁榮昌盛了。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系主任)

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項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