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明朝萬曆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向明朝的皇帝獻出了多張歐洲人所製的地圖,明朝的太僕寺少卿李之藻卻提交了明朝的世界地圖,將兩者合繪製成一張新的地圖,發現了歐洲人的地圖,缺少了世界各地的400多個地名,於是乎參考了明朝的地圖和地方誌,補上了這400多個地名,使新的坤輿萬國圖標註了1,114個地名,而且對北美洲南美洲的海岸線繪製得非常準確,當時歐洲航海家尚未發現美洲,引起了世界航海界的驚嘆。

明朝的地圖,是鄭和1428年至1430年間繪製,總結前6次航海的經驗,為第7次下西洋做備用的航海圖。中國的學者黃時鑒、龔纓晏著作了《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一書,很耐心把《坤輿萬國全圖》上1,114個地名做了索引。內地學者們一開始就發覺很奇怪,《坤》圖上面有些地名,歐洲地圖本來沒有。黃、龔兩位認為《坤》圖是翻譯自Abraham Ortelius(1570年)和Gerardus Mercator(1569年)的世界地圖,當時沒有對應的地名,他們在索引裏註上「原圖未有」。最奇怪是南北美洲的地名有一半是歐洲地圖不載的。美國立國只有13州,都在Appalachian山脈的東邊,因為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在1763年訂立宣言,殖民者不能越過Appalachian山脈,在西邊建立殖民地。美國Lewis和Clark 1804-1806年才從聖路易斯出發,勘探西部地理。利瑪竇30歲來華,此後沒有離開中國,在北京逝世,他根本不可能在當時準確標示200年後歐洲人才知道的美國中部和西部的地理名字。

更妙的是,利瑪竇和李之藻繪製一張地圖,卻在這今天俄羅斯海參崴以北的位置上標上「狗」國。在明朝的時候,俄羅斯帝國還沒有擴張到西伯利亞,當時這個海岸邊上,住了東方的少數民族,比女真的原居地還要再靠北一點,距離如今的阿拉斯加是比較近的,靠近白令海峽,也就是楚科奇半島附近。這一個神奇的國家,其圖騰男的長有狗頭、人身、長毛,而女人會說漢語,中國史書記載狗國人「衣狗皮,食狗肉,養狗如中國人養羊。不種田,善捕魚,其年魚多,謂之好收。這是對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的最詳細敘述。

明朝官員李之藻向利瑪竇所提供的地圖,許多地名都非常具體,大大超出了歐洲人的知識範圍。利瑪竇發現,一些地方,歐洲人根本沒有去過。比如蒙古的Mongo,中國人標註為︰「門臥爾」。在距離日本很近的一個島,他們標註的地名是「蝦蛦島」。至於白令海附近地區歐洲人聽也沒有聽過。

黃、龔的書裏指出,許多地名引用Pasquale M. D'Elia(1890-1963年,意大利耶穌會士,漢譯德禮賢)翻譯自《坤輿萬國全圖》為歐洲文字的地名。假如原來的地圖是用歐洲文字標註,為什麼德禮賢不直接引用原來歐洲地圖的地名,要從《坤輿萬國全圖》的中文地名再翻譯為歐洲文字?這再次說明,原來的《坤輿萬國全圖》的原圖是中文的,是明代人繪製的。

《坤輿萬國全圖》是一幅由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於神宗萬曆三十年(1602年)所製的世界地圖,是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中文地圖。

當時澳洲還未被發現,所以《坤輿萬國全圖》上只有五個洲:亞細亞、歐羅巴、利未亞(非洲)、南北亞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喇尼加(南極洲);另分四大洋:大西洋、大東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冰海(北冰洋)。根據中國的地圖和註解能證明中國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朝代,就已經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內的許多地方。地圖中南美洲部分的一段註文稱︰「南亞墨利加今分為五邦,一曰孛露,以孛露河為名(秘魯);二曰金加西蠟,以所產金銀之甚多為名(墨西哥);三曰坡巴牙那,以大郡為名(圭亞那城,即今日的委內瑞拉和圭亞那);四曰智里(智利);五曰伯西兒,即中國所謂蘇木也(巴西)。中國人還為離奇的美洲「空降」地名。歐洲人的地圖上的美洲部分有許多無法解釋的矛盾和錯誤。例如,加拿大的哈德遜灣直到1609年才被哈德遜「發現」,但利瑪竇卻能在1602年便準確地在地圖上繪出,利瑪竇是如何知道這些資料的呢?所有這些地名,均出自中國的地方誌,從晉代唐代開始,中國民間即與世界各國貿易通商,地方誌收集了不少美洲地名。

中國古代商人碰到了當地居民,就詢問當地人怎樣以當地語言稱呼這個地方,如果沒有碰到居民,就以地理特徵命名,如北美洲水潮峰、雪山、美灣、松樹林等。中文命名的水潮峰、美灣、雪山,這些名字跟今天的地理都是可以對應的。水潮峰是Turnagain Arm,即是美國西海岸唯一一處有(像錢塘江)潮水的地方,在北緯60度;美灣就是Juneau,有很多美麗的峽灣,位於北緯55度;雪山就是今天的Mount Ranier(華盛頓州瑞尼爾火山,終年積雪),位於北緯4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