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下旅遊零售不堪一擊 拓多元經濟成必要
一場新冠疫情,暴露了香港經濟結構偏重服務業的弊病,封關措施癱瘓了旅遊零售,約25.33萬人失業,連國泰航空等優秀企業都瀕臨破產。但不少港企迅速在港設廠生產口罩,亦引發市場對香港「再工業化」、發展多元經濟的想像。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葉中賢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港府去年推出再工業化基金,資助企業改善生產線,推動自動化,他認為本港三大製造行業,即食品製造、環保回收及高端電子業皆有很大發展潛力,有部分廠商打算將少量生產工序轉回香港,再工業化相信能為本港經濟帶來新動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葉中賢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他認為今次疫情對旅遊零售業打擊及對基層市民影響之大,反映香港有急迫發展多元經濟的必要性。其中,工總一直提倡的「香港製造」及「再工業化」是出路之一,能改善本港偏重服務業的經濟結構,同時也能吸納基層就業,增強香港抵禦風浪的能力。在目前美國限制高技術出口到中國內地的國際環境下,香港發展高端製造業可謂是難得契機。
食品製造有口碑 值得加碼
他指,面對中美關係趨惡化,工總除建議港商在內地以外設立生產線,以分散風險外,升級轉型亦很重要。政府去年推出再工業化基金,資助範圍涵蓋與在港設立新智能生產線直接相關的費用,包括機械、設備或儀器的購置、安裝和投產成本,以及就設計和建立相關生產線而委聘技術顧問的費用等。他認為,本港食品製造的品質管控嚴格及有口碑,最有潛力,本身已佔本地製造業行業增加值的最大份額,達32%,廠商都蠢蠢欲動提升自動化,包括雲端技術管理、大數據管理等。
他透露,食品製造業廠家計劃研發更多高端食品,有見及此,工總未來將與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及香港科技園(HKSTP)合作,進行「鑽石項目計劃」市場研究,並向政府作出推動食品製造工業的政策倡議。項目主要目標為:活化現有工廠及生產線、建立「食品科技工業園」生態圈、發展高增值、食品科技群組、打造「香港製造」優質食品的形象、促進放寬食品跨境貿易限制、建立綠色通道助廠商拓展大灣區市場。工總相信,是次研究有助完善食品製造工業的本地產業鏈,帶動上下游的生產性服務業,對香港整體經濟有連鎖帶動作用。
廢料回收及處理研一條龍
除了食品製造業外,環保回收業是香港的重要工業之一。葉中賢表示,以往香港的廢料回收業有近九成靠出口到內地及其他地區,把廢料循環再造,但隨着外地對廢料進口的規限越來越嚴格,香港人未來很大可能要「靠自己」消化廢料,必須擴充本地回收、處理廢料的容量。以2019年為例,環保署數字指出,本港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巿固體廢物達11,000噸,當中30%為廚餘,50%為紙料、塑料、玻璃、金屬等應可分類回收處理的廢棄物,整體回收率只有29%,是十年來的新低。
他認為,若政府可制定更全面的回收政策和配套,助巿民妥善分類、為業界提供合適廠房用地等,相信可推動不少廠商引入新科技、更有效地參與環保回收的產業。
高端電子業補足內地限制
至於高端電子業,這類製造業用地少、增值高,加上香港在高科技零部件及器材的進出口上相對便利,發展潛力也相當大。
不過,香港再工業化肯定會涉及到高科技的輸入,中美貿易戰已擴展到科技層面,香港未來會否同樣受到限制?葉中賢表示,美國過去十多年來都一直阻撓中國得到一些關鍵技術,很多技術如精密加工、測試設備都不准出口到內地,但香港則仍然可以入口。他認為,香港始終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有獨立的法律及知識產權的保護,相信受限機會不大,日後香港這方面的優勢會更明顯,可成為內地的精密加工中心,為本港經濟提供新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