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琪鈺將飾演筱燕秋。

香港舞蹈團主辦的大型舞劇《青衣》本應於2020年上演,卻因疫情原因被擱置近一年,近期舞團宣布再度排演該劇,預計於2月26日至28日搬上舞台。

舞劇《青衣》改編自畢飛宇同名小說,由國家一級演員王亞彬擔任編導、香港舞蹈團首席舞蹈員華琪鈺主演,演繹「青衣」筱燕秋不瘋魔不成活的悲劇人生。

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攝影:Vincent Ip

藝術指導:TIO 香港舞蹈團提供

在畢飛宇的小說《青衣》中,主角筱燕秋「命中就有兩根青衣的水袖」,19歲時她因為《奔月》中的嫦娥一角而成名,又因為對藝術幾近瘋狂的偏執而傷了師長,被逐出京劇團。20年後,《奔月》得以重排,筱燕秋為了能重登上舞台獨演嫦娥可謂不顧一切,但在她連演四場後,學生春來卻登上了舞台,取代了她的位置……

舞劇《青衣》的編導王亞彬曾說,畢飛宇筆下的「青衣」不只是一個戲曲的行當,還是一種極致的女性形象。筱燕秋為藝術奮身燃燒,甚至不惜扭曲人性、踐踏自己的尊嚴;她的瘋狂映照出時間的殘酷與女性如困獸鬥的命運殘局。

與角色共鳴

王亞彬第一次看到小說,是在上大學時。「當時就留下很深刻印象,覺得女主人公的經歷和背景,和舞者的艱苦訓練非常像。但那個時候比較年輕,對人生的感悟沒有那麼多,(舞蹈)職業的生涯也還沒有開始。」到了2012年,她參演畢飛宇小說《推拿》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劇組中重讀了《青衣》。「感覺對故事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很多文字可以讓我直接想像到舞台上的畫面,所以我當時就在想,可不可以將這小說改編成舞台劇?」

對王亞彬來說,畢飛宇對於女性角色的刻畫深入又細膩,對角色內心世界的描寫又十分豐富。書中的筱燕秋作為戲曲演員,對自我在藝術的要求,她從小科班出身的學習經歷,作為演員登台表演的職業生涯,所有的這些,和舞者在很多方面都是重疊的。將《青衣》改編為舞劇,是講述筱燕秋的故事,亦像是講述舞者對於舞蹈藝術的追求。

這是畢飛宇的作品第一次被改編成為舞劇。從最初發想到最後於2015年首演,舞劇《青衣》前後花費了大約3年時間。「小說和舞劇是完全不同的作品,改編的時候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最初有這個想法時很激動,因為閱讀的時候腦中已經有很多畫面,但是到了改編時,卻不知道從何入手。」王亞彬說。

清冷舞台襯托氛圍

90分鐘的演出時間內,要呈現筱燕秋起伏的一生,提煉什麼,捨棄什麼,都是大問題。最終呈現的作品,沒有按照小說的順序來講述,而是提煉了筱燕秋生命中具代表性的節點和事件,重新安排了時間線,再串聯在一起。「我們的戲劇構作先做了舞台的台本,然後我又將這些提煉成舞段。提取了主要的人物,筱燕秋、面瓜、春來、煙廠老闆。」故事則以三條線進行,一條是戲中戲,筱燕秋與春來排《奔月》;一條是日常生活;還有一條則是潛意識和超現實,加入多媒體,挖掘筱燕秋的內心世界。

整個舞台的設計簡約而清冷。「用中國傳統美學來說,就是留白非常多。」王亞彬說,「這其實非常符合筱燕秋作為藝術家,那種對藝術特別純淨的追求。而且這也成為戲裏面女主角對藝術,或者是文藝工作者們的一種隱喻吧。文藝工作者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在進行表演創作的時候,有比較孤獨的時刻,但是內心是炙熱的、執着的。同時,筱燕秋扮演的角色——嫦娥,在奔月時也有高處不勝寒的感受。」舞台的淡雅、極簡、清冷時刻呼應、襯托着角色與故事的隱喻,渾然成一體。

2017年,畢飛宇到現場看了舞劇的演出,用「完美,揪心,殘酷,憐憫」來形容演出,後來更評價舞劇最接近小說《青衣》,「靈魂是像的。」王亞彬說及此,靦腆地笑着說:「我們也算是向畢老師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