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星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的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它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家譜是中華民族「國史、地誌、家譜」這三大文獻之一,是種特殊的文獻。

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它顯然是具有平民特色的,記載的都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世系人物及相關事跡等。作為一種珍貴的人文資料,它對歷史學、人口學、民俗學等的深入研究,均有着不可替代之處。對一個家族而言,其重要性,更是難以估量!

只是,非常可惜,我們村的袁姓之中,未有「家譜」存世。也許正是因此,忘了從啥時起,我開始對村裏子孫後代的輩分甚為迷惘。上一代的輩分為「京」,北京的京,這一點十分明確。我的父輩,都叫袁京×,且都是三個字的名。到了我這代,姓名用字不太「規矩」了,出現了很多兩個字的名。若說不規矩,又似乎有些重了,應該說是變得自由些了,不再如從前那般嚴格、刻板。再到我們下一代,名字不少三個字的,但中間那個字不再是輩分,出現了太多挑字現象。有的姓名是孩子父母或爺爺奶奶取的,或其他長輩取的,也有的是請算命先生取的。原本安放輩分的地方被其他更喜歡或者更適合的字代替。

輩分,因為不再是必須標記在姓名中的字符,其印跡之重,也在一年年一代代中逐漸淡化了。我這代人,聽說應該是「本」字輩。兒子這一代,聽說是「如」字輩。他倆出生時,我沒選擇給他們取帶輩分的名。老大出生時有點缺氧,被獨自送到新生兒科,我和妻子得空商量後,取了梓航這個名字。取名後,用測名軟件測評,有的軟件給出了滿分,有的軟件測得99.5分。老二出生前後很是費了一番周折,懷他幾個月後,妻子的心臟出現了明顯的室性早搏,且數量特別多,一天一夜達八九萬個之多。

妻子胸悶,心電圖異常。我們即去了縣人民醫院,後去縣中醫院,再轉齊魯醫院,在齊魯醫院待了一個多星期,又去北京阜外醫院就診。提心吊膽折騰了兩三周,回家靜養。還不到預產期,我們就提前去臨沂市婦幼保健院,擇期剖宮產。小傢伙出生後又因肺部感染進了ICU監護室。我和妻子都希望這個孩子以後一切順順利利。本地方言說一切順利,常用兩個字表達——熙順(音同)。方言中的字很難考究,個人以為這兩個字應該是「悉順」,意思為悉數順利。給孩子起名時,我們刻意做了選擇,取名熙順。這個名,也是提醒我們,孩子的出生雖然經歷了磕磕絆絆,最終還是挺順利的。

沒給兩孩子取帶輩分的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的輩分是不是「如」,我並不敢確定。我從未見過袁氏「家譜」,聽長輩們說,村中也確實沒有家譜。沒有家譜,輩分是老輩人口口相傳下來的。我不知道,這些輩分是哪些字,也不知道有沒有確鑿依據。我通過網絡查找過,村中的輩分難以被印證,更難以與其他地方的袁氏宗親續上家譜。不知下幾代輩分成了一個令人鬱悶和憂心的「結」。

很擔心,擔心我的兒子或孫子,哪一天問起我他們是什麼輩分,他們之後的若干代人應該是什麼輩分。我怕到時候我一無所知,我怕到時候我無可奉告。村中,爺爺輩的人都不在了,我還能求教的只有上一輩。我問父親,我的上一輩、上幾輩是什麼輩,父親告訴我他只記得第一輩人叫袁上五,第二代袁友泉,第三代袁鳳玉,第四代也就是我的爺爺,叫袁長河。爺爺的弟弟叫袁長福。其餘的,父親不知道名字,就是知道名字的,具體是哪些字,他也不知道。父親沒上過學,不識字。我又問比我父親年長幾歲的大爺,他是我二老爺袁長福的大兒子,大爺知道的,大體上也是這些。他說我天祖袁上五是從白彥鎮搬過來的,那地方可能是白彥鎮袁家村。天祖有四個孩子,分為四支。一支去了費縣西北哨,兩支去了鄭城鎮西嶺,還留在我們村的,是高祖袁友泉。

高祖有四個兒子,我曾祖是老四,叫袁鳳玉。曾祖的三個哥哥,大爺知道老三叫袁鳳仙,老大老二的名字,他也不知道。曾祖有兩子一女,老大即我祖父袁長河,老二是我大爺的父親袁長福。曾祖的女兒嫁出去後,跟村裏已罕有聯繫。

大爺的兒子在機械廠上班,曾通過同事等渠道聯繫過白彥那邊的袁氏宗親,知道一些消息。大哥剛四十幾歲,記得正清楚。大爺雖也知道十個輩分,可不知道具體是哪些字,就讓我直接問大哥。從大哥那裏得知,已知十輩的輩分為「世上鳳友長,京善如振良」。也就是說我這輩人按輩分應該是善字輩。而之前,村中一直用的卻是「本」這個輩分。就像我大爺家這位大哥,他就叫袁本學。我在各地的袁氏宗親族譜中搜尋,沒有查到「世上鳳友長,京善如振良」這樣連在一起的輩分,哪怕是諧音的輩分,也未查到。但卻見到了熙這個輩分。當時給我家老二取名熙順,完全是挑字來的,卻不知道在袁氏族譜中有「熙」這個輩分。這種過錯只能叩請被冒犯的長輩們予以原諒,原諒族人中有個如我這般的無知者。

倘若我們已知的十輩輩分正確,我們村有幾個與我尚未出五服的哥的名字,就大錯而特錯了。他們中有四五個人取名袁如×,而「如」這個輩分,該是他們兒女的輩分。

家譜最基本的一個功能,一個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功能,就是有了它,前人後代的輩分,可以被十分清楚地獲知到。不至於等到若干代之後,誰的輩分是啥都不知道,也無從查起了。那個時候,後世子孫,找誰問去?難題,愈是拖久了,就會愈難!

我問父親,父親說:「聽老輩人講,我們村的袁姓是從喜鵲窩搬來的。」我問大爺,大爺說:「是從白彥鎮搬來的,可能是袁家莊,也可能是袁家峪,後來不知道改成啥名了。」聽我說起「喜鵲窩」這個地方,大爺答覆我他不知道,解釋說可能白彥鎮那邊的袁姓是從喜鵲窩搬來的吧!有沒有「喜鵲窩」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在哪裏,是不是從喜鵲窩搬來的,已無從調查!父親說的老輩人,都不在世了!

村中的袁姓,高祖之後,分成四支。我們現在的長輩、同輩、晚輩,都是這四大支的後人。搬去外地的,留在村中的,到了我的下一輩,大多數已不在同一處生活了。家譜,得趕緊續了。找尋的第一站,白彥鎮,那個長輩口中常常提及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