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樹脂。(韓鳳平攝) 作者供圖

扶 雲

時下,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防範措施各顯神通。一些阿拉伯民眾正在使用乳香來抵禦病毒侵襲。乳香是從原產阿拉伯乳香樹上採集來的奇異樹脂,它既是上好香料,也是彌足珍貴的外來中藥。通常,阿拉伯婦女喜歡把洗乾淨的衣服披在架子上,下面放上小香爐,爐裏燃兩小塊木炭,然後把幾粒乳香投入爐中進行熏香。穿上這樣的衣服,能驅趕蚊子、預防西尼羅河病毒及瘧疾、登革熱等由蚊子傳播的疾病。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的科學家研究表明,燃燒乳香有助於緩解焦慮和抑鬱,慕尼黑大學發現乳香有抗炎的特性。阿拉伯醫生阿維森納曾建議將乳香作為治療感染和疾病的補救措施,希臘醫師曾使用乳香治療多種疾病。乳香的醫療作用也曾出現在敘利亞和穆斯林醫學文本中。此外,乳香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療關節痛和關節炎的天然藥物。乳香經萃取成為精油,在治療痤瘡、細菌和真菌感染及撫平傷口與疤痕方面,已成為現代芳香療法的一面旗幟。

因為乳香的香氛保持相當持久,熏過的衣物穿在身上,整個人便被包裹在縷縷芳香中,渾身上下有一種說不出的舒坦。阿曼與沙特阿拉伯、伊朗及也門毗鄰,是阿拉伯半島中唯一擁有海灘、山地和沙漠的國家。阿曼是世界上最高等的乳香產地。乳香每年春、夏季均可採收,以春季為盛產期。採收時,從乳香樹幹皮部由下向上順序切口,並開一狹溝,使樹脂從傷口緩慢滲出,流入溝中,數天後凝成乾硬的固體,收取後即可使用。

阿曼乳香作為上帝賜予人類的妙物,充滿了無限的神奇。天然野生的乳香樹,越是乾旱貧瘠越是品質優異。阿曼南部佐法爾山脈北端的內格德高原,正好滿足這種奇特要求:粗糙的石灰石土壤、灼熱的天氣,還有清晨露珠的滋潤。正是這樣一種特殊環境,卻產出了世界上最優質的乳香,據說一株乳香樹每年可刮下10至20公斤的乳香。著名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傳世名作《歷史》中,曾提到過阿曼乳香:「舉國上下到處飄盪、散發着絕妙的甜香。」

阿曼最優質的乳香被稱為「銀香」。乳香對阿曼人來說,就像一日三餐一樣不可或缺。把幾粒白色乳香投入爐中,一絲絲香氣冉冉升起,不但會將衣物熏得香氣襲人,而且家中充盈着溫馨浪漫的香氛。阿曼女士或部分男士,喜歡身體前傾,靠近小香爐,使得香氣滲透進他們的長袍、衣服或皮膚,因小香爐內燃燒着令人銷魂的乳香香片。

阿曼人對乳香癡迷有加,還有一個特殊表現,就是阿曼男裝與其他阿拉伯人的顯著區別——阿曼人長袍領口處垂下一條長15厘米的纓穗,那是專門用來醮乳香香水的。阿曼人行走時,有一份香氣從飛揚的衣裙間飄出,無法言傳,這便是乳香的特殊魅力。當然在閉目養神中燃燒乳香,可於裊裊香氣中通往神聖境地,帶領人向心內轉移。

傳說中,使者向耶穌獻上三份禮物:乳香、沒藥與黃金,乳香被列為「白色黃金」。生產乳香的乳香樹是橄欖科落葉喬木,廣布於南阿拉伯及紅海、阿頓灣沿岸。乳香樹有着如紙般的樹皮,而樹皮裏便是它的汁液,當樹皮被割開一個小切口,樹脂從乳香樹幹中緩緩滴出,如同乳液一般。新鮮樹脂的顏色呈乳白色,凝固後黃色或微紅,呈乳頭狀,加少量水可研磨成白色或黃白色乳液或半透明晶塊。因乳香樹流出的樹脂形如眼淚,亦被稱為「上帝的眼淚」。

乳香香氣清盈雅緻,聞之能讓人感受到如在宗教廟宇殿堂般的神聖氣息,具有安撫憤怒、驚恐、抑鬱等情緒的神奇作用。埃及人認為,乳香最接近神的氣味,可以引渡靈魂的指引,在宗教儀式上多使用。1922年,考古學家在埃及法老王圖坦卡門的陵墓發現了一個密封的陶罐,裏面裝着超過3,000多年卻依然散發香氣的軟膏,經分析其主要成分就是乳香。

中國南方氣候潮濕,蚊蟲孳生,從戰國時期開始,為消毒和驅除異味,各地便有了在室內熏香的習俗。早期熏香採用的是本土所產香料,如詩人屈原詩歌中便記載了江蘺、辟芷、申椒、菌桂、木蘭、揭車、杜衡、辛夷等十餘種香草。但這類香料焚燃後香氣散發快,難以保持持久。從漢代開始,廣州地區所使用的香料出現了進口於「塗魂國」的乳香,適宜置於炭火中長期陰燃。

「塗魂國」為今阿曼南部佐法爾省港口城市米爾巴特一帶,是著名的乳香產地。雖東非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也出產乳香,但質量最好、產量最高的乳香還是出自阿曼。西漢時,乳香被當作香料在宮廷使用,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成帝、皇后趙飛燕住昭陽殿,「其中雜熏諸香,餘香百日不歇」。如此持久的香氣,用的就是阿曼乳香。至唐代,乳香被用作中藥上品,宋代官方所編《聖惠方》中以香藥命名之方劑即達120方之多,如乳香丸、沉香散、木香散等,其中以乳香最為出名。

宋代楊萬里在《甲子初春即事》裏,描述了他本人燃燒乳香後引來蜂蝶流連的趣事:「老子燒香罷,蜂兒作隊來。徘徊繞襟袖,將謂是花開。」此外,晏殊的「別殿香三炷,斜廊酒一杯」、薛抗「焚香坐清晝,此心自如如」、許尚「廳左清閒處,金猊罩寶香」,都是寫乳香縷縷奇香的。中國傳統文化「琴棋書畫詩酒茶」,到了宋朝又加一個「香」,乳香成為人們陶冶情操、頤養性情的必需品。

乳香多呈小型乳頭狀、淚滴狀顆粒或不規則塊狀,長0.5至3厘米,常溫下質脆,遇熱變軟,可互相黏連;聞之氣微芳香,口嚐味微苦,有微微香辣感,嚼之後先破碎成小塊,迅即軟化成膠塊,黏附於牙齒。中醫上,乳香性溫,味辛、苦,具有調氣活血、定痛、追毒的功效,用於治療氣血凝滯、心腹疼痛、癰瘡腫毒、跌打損傷、痛經、產後瘀血刺痛等症,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云其為「癰疽瘡瘍、心腹痛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