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天的紫外線指數還有十二?想也知道不合理。 資料圖片

我們常說「語言離不開生活」。人們用語言作為表達的載體,以達到說出自己看法,與他人溝通的目的。尤其是近年香港的學生學習普通話,由於香港和內地共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學習語言的目的更多是能夠在生活和學術上進行無障礙交流、溝通。因此,在學習普通話的時候,中、小學生的教科書會將普通話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進行聯繫,以增強他們的交際能力。

然而在任教普通話的時候,我卻遺憾地發現不少學生並沒有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學習,而是單純地把自己想像成「答題機器」地敷衍答題,結果當然是給出不少讓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比如在一次聆聽練習當中,錄音是一則天氣新聞,內容大概是說當天是颱風天,下大雨,天文台懸掛了三號強風信號,然後紫外線指數是二,強度屬於低。

在這個練習當中,學生需要填寫正確的紫外線指數,我本來以為結合題目的天氣背景和後續形容作為提示,這道問題的難度應該頗低,但出乎意料的是,還真有同學出錯了。當我邀請同學給出答案的時候,那位同學毫不猶豫地寫「十二」。在我目瞪口呆之時,另一位看到他答案的同學只是淡然的說了句:「咦,你寫的十二啊?我答的是二。」絲毫沒有發現這個答案不合常理。他們真正了解這個答題背後的問題是在我揶揄那位同學之後。

「你確定颱風、下雨天太陽還這麼熱嗎?紫外線指數十二那麼強?」我此話一出,同學們立馬哄堂大笑起來,答錯的同學這才回過神來,訕笑着撓撓頭,解釋說:「我聽到他說紫外線指數十二就立刻寫下來,我沒想這麼多。」

我相信這位同學的解釋也正是不少同學的心聲,聽到什麼就寫什麼,不用想這麼多。可是,這是學習語言的正確態度嗎?在絕大部分情況下,語言並非單獨存在的,它不能跳脫我們生活的常理。試想一下,如果答錯的同學並非在回答題目而是跟人交流,對方肯定瞠目結舌,覺得同學的話語前後矛盾,自然不明所以。

語言既離不開生活,也離不開常理,同學們請不要把自己變成「答題機器」,要是如此,與他人溝通的目的難道還能達到嗎?

●陳祉佑(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創辦於1976年,是香港地區首個專注推廣普通話的民間團體,並致力提供各類型的普通話課程。)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