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昱

所有自信的人,都認為世界應該符合自己的認知。一旦現實情況與自己認知不符,他們常常以為時間或工夫未到,還要把自己那一套堅持下去。只有少數人善於反思自己,對固有思想是不是存在問題產生疑問,然後加以改正。比如,如今人們對養生知識的偏愛,導致一些前期高血壓患者拒絕藥物治療,他們總以為自己可以通過食療創造奇跡。

表哥是某醫院心血管科的主治醫生。他的同事張醫生在檢驗科做驗血工作,非常愛乾淨,喜歡吃綠色食品,對化學藥物天生排斥,平時養成了閱讀保健知識的良好習慣。兩年前,張醫生找表哥量血壓,說自己的血壓好像有點兒高。量了幾次,都超標了,表哥問張醫生血糖、血脂情況,也都高一些。攀談之間,得知張醫生的爸爸、媽媽和兩個哥哥也是「三高」患者,都在進行藥物治療。

表哥對張醫生說:「既然有家族病史,你也要吃點兒藥啊,同時要保證一定的運動量,少吃帶油脂的食物!」張醫生向表哥擺擺手:「是藥三分毒,尤其化學藥物副作用太大,吃了就停不下來。再說,用藥物把血壓降下來,是強制擾亂人體機能,這不是好辦法。我決定天天吃素食,過一段時間看效果怎樣再說。」

表哥聽後非常不解,這哪裏像從醫生嘴裏說出來的話呀?降壓藥當然不能隨便吃,但不用藥,光靠吃素食能把病吃掉嗎?但表哥看張醫生態度堅決,知道一時很難說服他。畢竟都是有文化的人,心中的自我認知難以改變很正常,就沒再說話。

過了一個月,張醫生又找表哥量血壓。表哥邊量邊問:「『素食戰役』打得怎樣?」他吐吐舌頭,不好意思地說:「天天吃清水豆腐、燕麥粥片,吃得我都要吐了,因經常飢腸轆轆,餓得已是前胸貼後背了。」當張醫生看到自己居高不下的血壓情況,不由嘆口氣說:「我的血糖沒降,血脂沒降,怎麼血壓也沒降,這遭的什麼罪?我有時下班走着回家,路過一家滷肉店,咬着牙才能走過去。有時實在忍不住,走過了又折回去,買一些回家吃。」

表哥笑一笑,真誠地拍拍張醫生的肩膀說:「我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知道太多有關『三高』的危害了。真的,你這樣可不行,到時候出事了怎麼辦?我用藥3年了,有什麼副作用會不知道嗎?你聽我勸,吃藥吧!你到底是怕藥物副作用,還是不敢承認自己真的有病?」張醫生很固執,沒有回答表哥。猶豫了半晌,又表示拒絕:「時間還短,堅持就是勝利,再觀察一段時間吧。」

表哥喝口水,一字一句對我說:「張醫生固守自己的『領地』,沒有一點兒接受新情況的自我否定意識,而總是自以為是,用自己堅持吃素時間太短——來不斷安慰自己。這種長期以養生保健替代藥物治療的人,說輕一點是分不清主次,說重一點是張冠李戴害自己。後來,他血壓起伏不定,吃降壓藥也是吃吃停停,具體理由是能不吃藥就不吃藥。結果心臟功能部分受損,最終吃了大虧。」聽完張醫生的故事,使我不由想起:面對扁鵲的蔡桓公「疾在腠理」、「病在肌膚」、「病在腸胃」的四次進言,充耳不聞,都拒絕治療,最後落得「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的下場。蔡桓公固執己見、自以為是的悲劇,就是因為太過相信自己,即便感覺自己錯了,也沒有及時回頭。清朝的慈禧太后,在醫學治療方面也是自以為是——慈禧的兒子同治帝明明得的是梅毒,她卻就認定是天花,結果害死了親生兒子。

太多的想當然,太多的自以為是,會讓鑄下的錯誤難於改變。尤其是有知識、有權位的人,因為自我性格和閱歷方面的關係,自以為是的心態愈來愈嚴重。在自以為是的心態驅使下,往往因武斷行為產生無可挽回的巨大錯誤。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虛心向上的進取之心和反思態度,才是正確之舉。閨蜜小紅腸胃消化功能不好,飯後常泛酸水。醫生告訴她,吃健胃消食片一段時間後,多吃一些白蘿蔔。因為她常看手機上的醫療保健知識,篤定營養搭配均衡,吃什麼也不能過度。所以,每次吃白蘿蔔,都要搭配很多食材,雖然吃了兩個月,但沒有什麼效果。醫生問她,一頓大約吃多少白蘿蔔,她回答說,一斤白蘿蔔能吃四五天,自己在白蘿蔔之外,還搭配了土豆泥、紅薯和胡蘿蔔。

醫生嚴肅地說:「用白蘿蔔當藥膳,就一種就行,但量一定要大。治你的病,每頓最少要半斤以上的量,堅持一段時間才有效果。」小紅很快否定了自己的認知,按照醫生的要求再吃白蘿蔔,十天後泛酸現象消失。之前,小紅憑着自我認知對醫生處方做了發揮,自以為高人一等,卻沒有什麼效果,原因是白蘿蔔的食用量不夠,作用有限;同時又與其他食物產生少許抑制,效果自然不理想了。

人們常說,小孩子玩起來像小科學家,會把陽光和風看成是活的,而把樹和蘑菇當作「死的」。他們熱愛假設,並喜歡加以改造,然後興趣盎然地做各種試驗,通過分析,相應地提出自己的觀點。然而,大多數孩子觀點和結論都是錯誤的「天真理論」。小紅雖是有知識的成年人,但依然按自己的理解,做某些「天真理論」的信奉者,無論吃什麼東西都要加入其他食材,從而喪失了某種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獨特作用。

有知識的成年人,不能像孩子一樣堅持自己的「天真理論」,對事物認知要敢於否定已有的認識。生命是不斷的新陳代謝,認知也需要不斷檢驗和否定。以實踐為鏡,改變自以為是的執着力,對內心保有的舊東西要敢於揚棄。在事實面前,要第一時間進行自我批評和改正。因為舊的物質不丟掉,就無法吸收新東西,便形成了思想上的生命斷絕。如果在現實情況發生改變之時,還一味死抱着「天真理論」不放,便會出現思想僵化。那些自作聰明的真知識分子或假知識分子,因未能在思想深處學會及時「掃盲」,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