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在李小龍32年多的短促生命裏,他留下了一套不凡的武學理念——截拳道;至於其來龍去脈,就讓筆者和大家逐一分享。
生於美國三藩市的李小龍原名李振藩(有「名振三藩/藩邦」之意)。1962年4月,李小龍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租用了校園一個停車場角落,開設了第一所「振藩國術館」,最初教授的對象是其當地的朋友,而「振藩國術」(Jun Fan Gung Fu)正是「截拳道」的前身。「國術」指中國武術,俗稱「功夫」,西方人叫「Chinese Martial Art」。二十世紀中葉,「國術」開始揚名海外,西方人就用上「Kung Fu」(較少用「Gung Fu」)這個粵語音譯來作為「國術」的名稱了。經過5年多的交流、鑽研和思想沉澱,李小龍把其武學理念重新整理——領悟到傳統武術的規限窒礙了人性自然發展的空間,故應予以擺脫;正如他所說:
Absorb what is useful, discard what is useless, and add what is specifically your own.
(吸收有用的,摒棄無用的,然後加入自己特有的。)
於1967年7月,李小龍把「振藩國術」易名為「截拳道」(Jeet Kune Do,簡稱JKD),以貫徹上述嶄新的武學理念。
李小龍不只廣東話,就連不是母語的英語,說來也擲地有聲、七情上面;再加上其「真材實料」已在幾套有份主演的美國電視劇(表表者是《The Green Hornet(1966-67);青蜂俠》)中充分展現,無怪一眾具「西方思維」的《Longstreet(1971)》劇組人員都被這個華人武術家深深打動,應允把其「截拳道」的武學理念概括地滲入劇情中,而這亦無形中把該理念「正式」公諸於世。以下是劇中一些相關情節:
李小龍飾演一個開設於美國的古董店老闆,且他也是一個中國武術家。主角 Mike Longstreet是一個失明的保險調查員;為了自衛,他邀得李小龍當其私人武術教練。一次訓練中,Mike的一個朋友在目睹一個快如閃電的武技後驚訝地向李小龍問道:
What is this…this thing you do?
(呢啲……呢啲係咩把戲呀?)
李小龍斬釘截鐵地答道:
In Cantonese,截拳道;the way of the intercepting fist…or foot.
(廣東話叫「截拳道」,係一種截擊拳(或腳)嘅方法。)
「截拳道」的「截拳」原來指「截擊」對手的「拳」或「腳」。據李小龍的詮釋,「截擊」指在對手欲攻擊而還未有動作的瞬間所作的攻擊——相對應的行動反應或反擊。
至於「道」,李小龍指的是一套武學「理念」,有別於那類「典型」的武術「流派」,如「柔道」(Judo)、「空手道」(Karatedo)、「跆拳道」(Taekwondo)、韓國「合氣道」(Hapkido)中的「道」(Style/Way)——有既定「套路」(招式、方法)或「形式」;如是者,把「道」說成「方法」並不恰當,這只是讓人們較易理解吧。
通常人們一看見「道/Do」就馬上聯想到「截拳道」(Jeet Kune Do)也不外乎是一個武術「流派」,這令李小龍對起了「截拳道」這個名稱異常懊悔,因這個想法完全偏離了其建立「截拳道」的原意,且與「截拳道」的本質相抵觸。就此,他曾在不同場合如此提醒人們:
"Jeet Kune Do" is nonclassical and formless.
It's the style of no style.
Remember, it's just a name.
(「截拳道」是非典型的及無形式的。
它是「無形之形」。
記着,它只是一個名稱。)
由於「道」(way)也指「方法」——「法」,所以筆者大膽地補充如下:
「截拳道」也是「無法之法」。
("Jeet Kune Do" is also the way of no way.)
又由於「截拳道」是一套武學「理念」而非一個武術「流派」,所以筆者也大膽地補充如下:
「截拳道」乃「是道非道」。
正是:
沒有套路,卻有自己一套;
不自命一家,卻卓然成家。
沒有形式,卻是無形之形;
非成一道,卻是經典之道。
話說回來,廣東話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普遍美國人心中的地位只是一般。李小龍竟可在以美國觀眾為主流的電視劇中不提「截拳道」的英語名稱,而直接用上廣東話說出「截拳道」,除了有關方面的氣度外,也顯示李小龍如何的心繫其扎根地「中國—廣東—香港」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