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參與難實現 專家:救一命是一命

在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上,追蹤確診者的接觸史是有效控制病毒擴散的手段之一,Google及蘋果兩大手機系統開發商亦特別為協助控疫合作、推出相關手機功能;不過在私隱和自私等心理影響下,即使在疫情嚴峻的地區,願意使用追蹤功能的居民仍非常少,專家則表明儘管無法實現全民參與,只要可以藉此防止更多人感染甚至因此死亡,不論數字高低都有其價值。

Google及蘋果所研發的追蹤功能利用手機藍牙來運作,若有其他手機在用戶的約6呎範圍內逗留超過15分鐘、便會有記錄,用戶一旦確診,便會獲發一個驗證碼,追蹤程式內輸入後,系統便會通知確診者所有可能接觸過的用戶。

美有州份採用 3成病人通知接觸者

程式一出已獲多地政府採用,不過成功追蹤的人數卻遠遠追不上疫情擴散速度,如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當地已錄得逾7萬宗病例,追蹤檢測人員的工作量早已不勝負荷;但在10月,州內總共只有90人確診後透過程式收到驗證碼,當中更只有30%最終有啓動驗證碼,通知其他接觸者。

義務參與研發北達科他州追蹤程式的微軟工程師布魯金斯解釋,不少人下載程式的目的只是從自身利益出發,希望在自己接觸過的人士確診時,自己可以收到通知,若確診的是自己,則未必願意花時間完成驗證。

瑞士1700接觸者主動求助

民眾關注私隱問題,同樣成為程式運作上的障礙,北達科他州的追蹤程式中,用戶可以選擇將資料與學校校舍關聯,以擴大追蹤範圍、接受檢測指引等,布魯金斯提到理論上可以將商業場所加入程式,但社會對疫情、私隱等議題取態兩極化,「老實說,沒有商戶願意參與」。

追蹤程式的使用率雖然不高,研究人員則仍然相信有助控制疫情蔓延。瑞士的研究人員檢視7月至9月間的確診數據,初步研究數據發現,雖然只有13%確診者會使用追蹤程式通知接觸者,程式已經成功讓約1,700名接觸者主動致電相關部門求助,其中有最少41人後來確診。

Google亦曾聯同牛津大學研究美國華盛頓州3個縣的數據,初步發現即使只有約15%人口使用追蹤程式,亦已足以降低新冠確診及死亡數字,報告其中一名作者、牛津大數據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阿貝勒爾-德爾納形容,如果可以預防200-1,000人染病,防止10個人死亡,已經令追蹤程式有其價值。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