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言要連文化一起學。 資料圖片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傳播和延續的工具。一種語言的學習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的學習。因此,對於漢語教師來說,了解學生的文化背景,因材施教是至關重要的;同樣,對於外國學生來說,加深對所學語言的文化的了解,有助他們更好地學習這門語言。鑒於各國文化大有不同,本文僅從中美文化的對比來闡述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

中國人聊天時往往會不太注意對隱私尺度的把握,詢問家庭信息,工作情況有時也是出於對對方的關心,但美國人非常注重對隱私的保護,比如說家庭狀況、婚姻狀況、私人信息例如身高體重等,這些一般都是陌生人不可以主動詢問的問題。所以教美國學生的時候,要注意尺度,詢問私人信息前需要徵求對方的同意,並且應該避免涉及一些敏感的話題,比如婚姻、經濟或政治相關的話題。

中國文化處處都體現着中國人謙虛的精神,比如在被讚揚時,會謙虛地回答「哪裏哪裏」或者「馬馬虎虎」,但對外國人來說,這可能是不自信的表現,他們在面對讚揚時會自信地回答:「謝謝」,所以在教這些謙虛的表達時,要向外國學生介紹清楚中國的文化是鼓勵這種謙虛的表現的,因為中國人認為「謙虛使人進步」。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人們非常在乎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印象,所以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時,會盡量讓對方聽起來舒服,所以中文才會有很多委婉的表達。比如說中國人比較忌諱直接說「死」字,而是用「走了」、「去世」、「犧牲」、「駕崩」等詞來代替。但是這些替代詞應該在特定的語境中使用。比如「犧牲」的意思是為了正義捨棄自己的生命,不可以指代普通的死亡;「駕崩」特指古代帝王的死亡,不可指代平民的死亡。所以在教學生近義詞時,也要設立不同的語境便於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應用。

關於批評的方式,兩國文化也有所不同。美國人會直接的告訴你哪裏有問題,哪裏需要改善,但中國人會比較委婉地先表揚對方做得好的地方,再指出做得不好的地方。所以幫助美國學生更好的理解「委婉」的含義和用法,會使他們更有效地提高中文水平。

綜上所述,在對外國學生的漢語教學中,了解學習對象的文化背景,有助於老師結合本國的文化,有的放矢地教學,從而幫助老師和學生更好地相互了解,建立信任,並使外國學生對中國文化及中文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April Wu(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創辦於1976年,是香港地區首個專注推廣普通話的民間團體,並致力提供各類型的普通話課程。)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