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部電影《無間道》,非常賣座,也開創潮流。除了有外國製片家商購版權之外,也掀起了電影圈、電視台開拍一系列警匪鬥智鬥力、黑白兩道互相臥底陰謀之橋段的影片。自此,「無間道」一詞大行其道,一系列的影片皆以此句作為「臥底」、「潛伏」的代名詞。不過,此詞出自佛經,根本與「臥底」無關,甚至電影自己對此詞也有所誤解和誤導。

近看一本書,名叫《光影中的經典文化》(劉衛林著),它羅列了好幾部電影中曾介紹或引用的佛經,並指出其中的一些謬誤,值得參考。

電影《無間道》一開始時,就以火焰和佛像的大特寫為背景,介紹一段出自佛教《涅槃經》的經文,說:「八大地獄之最,稱為無間地獄,為無間斷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

到完場時,又出現一段經文,說:「佛曰:『受身無間者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之大劫。』」兩段經文前後呼應,正好解釋「無間地獄」之由來,亦根本同「臥底」、「潛伏」無關。

「無間」本為梵文,可譯作「阿鼻」。而「無間地獄」亦即佛教用語中的「阿鼻地獄」。佛教中說的「地獄」,解釋是「從義立名,謂地下之獄,名為地獄。」共分八層,即:「言八大獄者,一活、二黑繩、三合會、四叫喚、五大叫喚、六熱、七大熱、八阿鼻地獄。」

「阿鼻地獄」就在地獄最底一層,有重重鐵網刀林。凡犯了殺父母等逆倫大罪,死後會被打入這層地獄,永不超生。所謂「無間」,是無間斷之意,包括:

一. 趣果無間:死後即墮入,沒一刻間隔即承受果報;

二. 受苦無間:有苦無樂,其苦不斷;

三. 時無間:無時無刻都要連續受苦;

四. 命無間:一日之內經歷萬死萬生備受折磨,不斷面對痛苦;

五. 身形無間:身形遍滿地獄,無處可逃。

電影中的主角作為「臥底」警察,與歹徒為伍,甚至助紂為虐,有苦不能言,受盡精神折磨,無時無刻都要承受極大的痛苦。所以,他應該是墮入了「無間地獄」,而非「無間道」。

至於「無間道」,又稱「無礙道」。是指達到極高層次的一種修行︰沒有隔阻,能觀察真理智慧,不受諸感所隔,便是到達「無間道」的境界。即是說,修行到「無間」境界的話,即可永遠斷除所有煩惱,毫無間阻地進入解脫之道,也可以藉此至於涅槃。

講起「地獄」,其實在蘇軾的文集內,也收錄了一段《破地獄偈》,原文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意思是只要用智慧觀察宇宙萬物的真實本性,知道一切現象都不過是一心所造,便足以破盡地獄。這段偈文,有如《心經》,可以令我們勘破虛幻,心無窒礙。

《心經》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說明菩薩之所以能度一切苦厄,正是用「般若波羅蜜」,意即以「智慧度人到彼岸」。既有此智慧,自能觀照出「五蘊皆空」。

有此「五蘊皆空」,即一切所見所聞,都並非真實存在的。在智慧觀照下,既明白「色即是空」,就算遇到妖魔鬼怪,都知那只是虛幻不實的。

《光影中的經典文化》書中,還提到另一套電影《大隻佬》的宣傳海報,上有「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講的「業」,就是「因果報應」。

「業」,原是佛家用語,稱作「造作」,指一切的所作所為,包括口所講、身所做,甚至心所想。亦即所有外在行為,以至內在意志,所有的身心活動。

所謂「業隨身」,是指我們所做的善或惡,就成他日得到的果報的因了。「業」是因,「果」就是報。

佛經教導我們,一切的榮華富貴,全不能帶走,死後何嘗不是孑然一身?但果報就不同了,為惡者會受懲,會下地獄的。

佛家是借這個果報關係,來規勸人努力向善,不要作惡,否則必會招致惡報。講因果,就可以將混亂的世界變得有秩序起來;講業報,就可以將荒謬的世界變得公平合理。

所以重提因果報應,並非迷信與否,而是使人少一分怨天尤人的忿懣,多一分做好事的積極精神,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