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舉
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是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這些抗瘧藥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亞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熱帶開發中國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狀況,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熱帶醫學的顯著突破。
屠呦呦出身於官宦世家,父系出自人數很少但為浙東望族的甬上屠氏。該家族明清時期高官大儒輩出,如明吏部尚書屠滽、左都御史屠僑、應天巡撫屠大山、萬曆大名士屠隆,清兵部漢尚書屠粹忠等。屠呦呦(甬上屠氏二十一代)是屠子良(甬上屠氏五世祖)的後代,八世祖屠倫、九世祖屠大紀都為明朝生員。屠氏在明代治《易經》和《詩經》,而屠呦呦的名字亦出自詩經。屠呦呦曾祖屠宗年,清朝武官,湄雲艦管帶;祖父屠用悆,清朝生員。屠呦呦母系出自慈谿姚氏,是明靖難元勛榮國公姚廣孝之兄姚廣仁之後,屠呦呦外祖父姚詠白曾掌中華民國國庫,是首任財政部國庫司司長、中央銀行常務理事,舅舅姚慶三也是傑出財政金融家。屠呦呦自小在舅舅家長大。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其父親有希望其女兒出人頭地、成為國家之棟樑的願景。呦呦乃是鹿鳴的聲音,鹿者,與「祿」同音,唐代開始,中了狀元的進士,皆會獲唐代皇帝賜給鹿鳴宴,當朝皇帝希望狀元爺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樑,這是非常光榮的禮遇。《小雅.鹿鳴》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是《小雅》的首篇。全詩三章,每章八句,歌唱周天子的敬客態度,嘉賓的懿德,以及宴享活動對人心的維繫作用。《詩經》賞析之《鹿鳴》賞析《小雅.鹿鳴》是《詩經》的「四始」詩之一,「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詩句裏面提到了鹿食野之蒿,蒿就是青蒿,與屠呦呦的發現有巧合之處。用現在的話說,一群鹿兒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獻禮禮周到。人們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樂遵照。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為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組建的北京中藥研究所523項目組的組長,負責領導對傳統中醫藥文獻和配方的搜尋與整理。屠呦呦以及她的工作團隊希望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尋找對抗瘧疾的物質,她們查閱大量古代醫學典籍,察訪民間藥方,拜訪各地在世的老中醫,選出約2,000個有關對抗瘧疾的藥方,篩選後集中針對200種中草藥的380個可能藥方研究,最終鎖定從青蒿中提取抗瘧疾藥。從2,000多個古代的藥方,找到了青蒿,這是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如何突破這個困局?初期提取有效成分失敗了,因為當時的中藥方劑都需要煎煮,而高溫會破壞所有的青蒿素。後屠呦呦等人在由中國晉代(340年)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發現與後來使用煎煮法不同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獲得靈感,屠呦呦經過思考,決定用乙醚萃取黃花蒿,經過一系列純化,獲得青蒿素。這是突破的關鍵。在2015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大會上,曾有記者問大會的官員,這次頒獎給屠呦呦是否是對中藥的一種獎勵?對此,諾貝爾獎委員會作出了否定的答覆,特別強調「我不認為我們會直接用這些草藥」。
各國記者仍然鍥而不捨,把問題集中在屠呦呦怎樣在古代中醫的醫書中,找到了突破的概念和方法?屠呦呦向記者介紹了博大精深的中醫,並且說︰「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給世界的禮物。」這個回答很有針對性。
所有的西藥,用久了,就會出現抗藥性的問題,藥用功效大大減退。屠呦呦認為,中藥的特點是複合的方劑,改變配藥可以解決抗藥性問題。多項研究表明,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等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青蒿素抗藥現象,一些患者,服藥之後,瘧原蟲仍然可以繁殖新一代,治療的時間延長了。惡性瘧對氯奎、磺胺多辛、乙胺嘧啶等前幾代藥物的耐藥性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廣泛出現,破壞了瘧疾控制的努力並顛覆了在兒童存活方面取得的成果。
屠呦呦及其團隊經3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於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主要的方案還是調整和更換了輔佐的配藥,抗藥性立即迎刃而解。屠呦呦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上取得新進展,目前已經進入了第三期的人體測試階段,估計兩三年後新藥將會上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