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份《景順全球因子投資研究》顯示,現時於固定收益配置中運用因子策略的機構及中介投資者數量創新高,40%的受訪者表示現已將因子運用到固定收益投資中,逾三分之一的投資者則表示正積極考慮採取該做法。僅17%的機構投資者表示不會考慮該做法。■景順投資管理
該研究在同類調查中規模最大,面對面採訪了138名機構投資者及100名中介(wholesale)因子投資者,涉及的資產管理總額超過25萬億美元。採訪於2020年4月及5月以視訊通話及電話的方式進行。縱觀全球股市,動能、質素及低波幅因子於調查期間的表現普遍優於大市。相比之下,價值及小盤因子表現遜色。債務及流動性憂慮尤其令小盤及價值因子受壓。
2020年的調查結果表明,現時,近乎所有投資者均相信因子投資(編按:定義並系統性地遵守一系列規則,建立分散投資組合方法)可運用到固定收益當中,該比例已從2018年的59%升至今年的95%。據研究顯示,投資者認為固定收益十分適合使用因子投資法,63%的投資者同意因子在固定收益當中與在股票中一樣重要。
相比於投資級別企業債券(63%)或高收益債券(54%),亞太區投資者最傾向於在政府債券(71%)中運用因子。由於系統性因子策略要求最低成交額,亞太區若干市場的流動性水平仍是若干領域運用因子投資的一大阻礙。
景順因子投資全球總監Stephen Quance評論道:「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投資者開始意識到可將因子策略運用於固定收益投資當中,與此同時,亞太區債券市場進一步開放,尤其是中國在岸市場,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固定收益市場。中國市場的國際化將促進流動性上升,並且推動管理人創建更多的固定收益因子策略,以滿足地區投資者的需求。」
資金持續轉向ETF
過去12個月,運用因子ETF的機構及中介投資者數量均進一步增加:大部分機構投資者現已利用ETF,平均佔其因子投資組合的14%。中介投資者方面,逾三分之二的投資者運用ETF,佔因子投資組合總數的一半。亞太區共有63%的因子投資者透過某種形式使用ETF,該比例高於歐洲、中東及亞洲地區(45%),但不及北美(77%)。
對於投資以被動式指數策略為基礎的因子策略的受訪者而言,ETF在易用性及價格方面的優勢尤為明顯。就此類「增強」或「智慧貝塔」(smart beta)型運用而言,投資者表示其主要是為產品的透明性及規則性所吸引,該等產品可較市值加權配置更好地滿足其風險回報目標。
ETF愈來愈多地被用於實施主動式因子策略。部分投資者表示轉向ETF之前是透過投資銀行的互換或其他衍生工具實施因子投資。相比該等工具,ETF因透明度較高而更受投資者青睞,基於衍生品的產品則因透明度較低而不被看好。對於亞太區投資者而言,透過ETF實施因子策略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流動性,69%的投資者均作如此表示。(摘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