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香港文匯報記者10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到2035年,中國計劃分兩個階段發射21顆衛星,其中包括20顆風雲衛星和1顆空間輻射基準衛星。關於風雲衛星近期的發射計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表示,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兩顆氣象衛星,這兩顆星將在技術上再上一個台階。

據了解,到2025年,中國將繼續發展第二代風雲衛星星座,計劃發射7顆衛星,觀測能力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領先。同時,還將建成具備支撐氣象「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的地面業務系統;建成國省遙感應用業務平台,衛星應用服務能力全面提升。

2025年到2035年,中國將完善第二代並同步發展第三代風雲衛星綜合觀測體系,計劃發射14顆衛星,包括4顆第二代風雲衛星,9顆第三代風雲衛星和1顆空間輻射基準衛星,觀測能力和定量產品精度國際領先。發展星地協同智慧化觀測一體化技術,建立支撐精細預報的「智慧觀測」業務系統。同時,將全球觀測數據獲取和處理時效縮短到1小時內,全面滿足區域和全球氣象災害的快速精細監測需求以及多尺度精準氣象預報預測服務需求。

風雲四號B星將攜帶快速成像儀

另據介紹,將於2021年發射的風雲三號E星是世界業務氣象衛星家族中首顆晨昏軌道衛星。在保持高精度全球成像和大氣垂直觀測能力的基礎上,增加了主動遙感儀器風場探測能力、太陽和空間環境綜合探測能力,將有效提高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精度和時效。楊軍說,「這個衛星不僅是幫助我們自己,全世界都會受益。」

風雲四號B星也將於2021年擇機發射。該星攜帶一台快速成像儀,可更快速對地球進行掃描成像,進行優於1分鐘間隔的區域高分辨率晝夜連續監測,將在短時的天氣預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風雲四號B星上還搭載了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以及空間環境儀器包等設備。楊軍表示,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第一顆業務星,標誌着風雲四號正式進入業務,這顆衛星將使國家的靜止氣象衛星和氣象業務全方位地升級提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