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下相機按鈕不但能夠記下當刻的景象,對於現代人來說,還有「打卡」的功能,將一個城市某個角落的景點向不同的人展示與介紹。然而,在沒有網絡的年代,甚至尚未有數碼相機之前,人們要遊歷一個城市,就得參考以口述方式或者旅遊書的介紹來了解一個地方。上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就有藝術家憑着旅遊書的簡介與自己的記憶,臨摹香港主要的旅遊景點,利用對香港虛擬的印象以畫作「打卡」。■文、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陳苡楠 (部分照片由主辦單位提供)
香港自1845年開埠以來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陸陸續續有很多來自內地的知識分子來過或者經過香港,記下了許多對香港的印象。在三十年代的時候,就成立了有關香港旅遊的官方機構,甚至出版了一本有關香港的旅遊書,介紹香港的景點,激發了當時不同藝術家對香港景色的憧憬與幻想。展覽「香港印象」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辦,從即日起到11月29日展出超過100幅刻畫香港四十到七十年代的畫作和相片,包括:葉因泉、黃般若以及呂壽琨等藝術家,他們透過藝術的媒介細說香港成長的點滴。觀賞者能夠欣賞到當時藝術家們想像與記憶中的香港,從中發現這個城市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與魅力。
黃般若追憶港九情懷
時至今日,提到香港的旅遊景點,人們往往會想起香港島的太平山。太平山對於本地人或者海外的人有如此這般深刻的印象,除了因為它優美的景色以外,亦源於當時的官方機構對太平山的重視與鋪墊。據了解,當時的英國政府為了要展示香港是個東西文化交匯的大都會以及其政府帶來的美好建設,特意在1913年到1914年之間修築了山頂盧吉道。從此望下去,能夠看見都市無與倫比的景色。來自廣東、善於描繪書畫與鑒賞的藝術家黃般若,在五十年代的時候,由於經常參加由民間機構發起的郊遊活動,除了港島以外,還會到九龍和新界遊覽。因此,他的作品《太平山下》就刻畫了自己從九龍望過去被煙霧圍繞的太平山,山下有數之不盡的樹以及背後的建築物。黃般若刻意將建築物和實景模糊化,希望藉此展示摩登都市的背後,香港亦有超出世外的寧靜,需要觀賞者用心去觀察與感受。
根據記載,上世紀內地很多人都會選擇來到香港避難,他們很希望尋找一些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東西和地方。而宋皇臺就是首個被英國政府發展起來、位於九龍的旅遊勝地之一。後來政府因為要修建啟德機場的跑道,需要將宋王臺的巨石炸毀,其間留下了一些文字,當中就包括為人熟悉、印有「宋王臺」三個字的牌匾。1955年,政府將方形的牌匾挪到了現在的宋王臺公園。宋皇臺深受人們懷緬,源於它特殊的歷史意義,面對時代發展,宋皇臺逐漸不再是遺老酬唱雅聚的景點,卻更像是山河變色的紀念碑,追悼故國、舊學與舊人,同時能夠追溯中國文化根源的地方。而《宋王臺》是黃般若創作於1957年的作品,當時的宋皇臺其實已經被移平,而黃般若則利用他對於昔日的追憶,重新將宋皇臺的大石頭呈現於畫作之中,強調即使每個人都來自不同時代與背景,大家對於舊有的時光仍然擁有同樣的情懷。
葉因泉記憶堆砌港島
由在報紙以漫畫諷刺時弊開始到自學西方水彩和中國畫,對於香港這座城市,藝術家葉因泉的描繪中加進了很多自己獨特的香港與看法。展覽中展出葉因泉一幅名為《東方明珠圖》的六連屏作品,其繪畫角度是從九龍看過去香港島,雖然極像一張照片,但它並非一幅寫實的圖畫,比如:我們並不會從九龍的實景看見盧吉道,但由於盧吉道對於香港來說極具象徵意義,因此葉因泉就將這個地標加進畫作當中。除此以外,還有山頂纜車、前立法局(即現在的終審法院)、滙豐銀行等,他將中半山的建築物都囊括到畫中,需要觀賞者加以想像才能解讀畫作。據了解,葉因泉很有可能是參照當時的明信片、旅遊書或者舊照片來描繪自己心目中的香港,而當中值得關注的是,即使他從平凡的視覺刻畫港島,但卻能展現這個城市中西交匯的元素,並利用中國畫的風格展示太平山,能讓觀賞者感到景物的氣勢。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香港開始有人組織行山,在旅遊書中也開始有了有關香港的行山徑的介紹,其中一座山就是獅子山,可是,歷年以來無論在文物館還是博物館與獅子山有關的作品其實並不多。葉因泉的作品《獅子山》罕有地取景於獅子山,畫作基本上與行山路徑相符,彷彿將旅途與日常所見轉化為幾何色塊的協奏曲。根據當時的記載,九龍的人很希望為自己創造太平山以外的新景點,為此甚至有一班長者抬着石頭建起了一座塔,可不久就塌了下來。相反,早已屹立的獅子山就慢慢成為香港另外一個象徵符號。直到七十年代,香港電台推出了一個名為《獅子山下》的節目,無疑讓獅子山在香港人心目中奠定了一定的位置,隨之建立了今天我所熟悉的獅子山精神,為當時的香港塑造了新的形象與時代見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