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我們普遍認為月亮從海上「升」起來,詩人張九齡的明月卻是海上「生」出來的。第一次讀到,完全沒法理解,「生」?生孩子一樣的生嗎?

才踏入中學,剛剛接觸詩詞,不明白「詩外有詩」,表面寫什麼便收下什麼,內心單純的人看什麼都很膚淺。縱然不知言外之意,卻非常快樂地投入詩詞世界。一本《唐詩三百首》,已經是世界了。當時覺得那個世界遼闊恢弘,神秘幽遠,現在的感覺依舊沒變。

讀書時期,竟然不是為了應付功課,不為考試,不為分數,每天無比熱衷地埋頭閱讀和抬頭背誦,既不知「韻味」為何解?也不清楚「意境」這兩個字是怎麼回事,遑論意境的那個「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於意外,又蘊於象內」的至高精神境地,感覺那個天地就是一個令我不可抗拒充滿吸引力的美麗遠方。

小學時讀過的第一首詩現在還記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背誦着,然後跟着一種感覺走,明白不明白似乎不那麼重要,就收藏在心靈深處。到了成年才讀懂詩的涵意:白天為生活奔波忙碌,夜深人靜時,清冷月光照耀下,抬頭一看,是一輪圓圓的月亮,月圓人未圓,人心哪能不被觸動呢?

這樣一想,眼淚盈在眼眶,心裏生出無限惆悵,月亮成了海外遊子寄託鄉思的對象。

一首《靜夜思》,李白告訴我們鄉愁是一輪明月。後來,找到半個店面的小小的中文書店,拚命節省零用錢買書,才發現李白特別愛借月亮來抒發情懷。而讀詩的人都公認這位極具浪漫主義情懷的詩仙有「明月情結」。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是詩仙一生的糾結,就有人做了結論,酒是鼓舞他入世的媒介,月亮則是他出世的嚮往。這兩點,讀者在《月下獨酌》裏有所發現:「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花叢中一壺美酒,自斟自酌沒人相伴,那就舉起酒杯邀請月亮一起來喝吧。讀的時候思考了許久,到底誰是那個第三人?讀詩的人孤獨日子過長了,便與詩人起了共鳴,有一天突然恍然大悟,原來曠達不羈的詩人把影子當成是一個人,月亮也是一個人,自己又一個人,於是,在月光下喝酒的,一共就有三個人了。

想像力豐富又懂得排遣寂寞的詩人,看似把冷清化解了,但這簡直就是達到孤獨的最高境界。喝下解憂的酒之後,空中的月亮還在空中,相隨陪同的影子仍是影子,表面看到的是自得其樂,事實正好襯托出背面的孤寂一直都在。所以才會有最後一句「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執意和月亮以及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天上仙境重見。詩外之意有「人世間找不到朋友」的惆悵,又有寂寞到了極點的一種高傲。

李白問月亮已經變成一種習慣,這一首直接取題《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詩人對永恒不變、萬古長存的月亮感覺困惑,所以暫停喝酒(帶着醉意吧?)詢問月亮,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存在的呢?人要飛上月亮去根本不可能,而月亮卻一直與人相伴相隨。

詩人以「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一輪圓月初始為雲遮蓋,雲散後月光又復照耀人間。夜間的明月從海上升起,拂曉時在雲海間隱沒。描寫月亮之美麗和神秘後,「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傳說白兔年復一年在搗藥,嫦娥在月亮裏孤獨過日子。「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說的是「今人不見古時人」,而「古月依然照今人」。月亮永遠是那個月亮,只有人,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前人今人都像流水一般逝去,面對一個永恒的月亮,曾有過相似的感慨吧。「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只有希望在唱歌飲酒時,月光長照着酒杯,使我盡情享受當下的美好吧。

研究李白的學者計算過,李白留下千餘首詩,有月亮這個意象的詩超過300首,佔全部詩歌的五分之一。幾乎所有人都不會忘記《將進酒》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得意時候盡情歡樂,不要讓金杯空對着月亮呀!傳說李白喝醉酒後,為了追逐月亮,墜落水中身亡。又有人說他是到水中去撈月,結果溺水而死。結束了他和月亮的絕世情緣,月色詩心相輝映,不只李白愛月,唐朝另一位詩人張九齡,一首《望月懷遠》也成了千古絕唱。我很喜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重複閱讀仍然不明為什麼明月從海上生出來?耿耿於懷跑去問一個學者,他告訴我:「這反映當時人們的天文知識,唐朝人認為日月星辰都是從浩瀚無邊的大海中生出來的。」另一位卻說「生」字是全詩的詩眼,加入感情色彩,並暗含月亮是從作者心中生出來照耀遠方親人的意思,所以下一句為「天涯共此時」。聽過解釋,仍然不甚明瞭。然而詩詞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半朦朧的部分,不必完全分明,不必一百巴仙了解,只要讀來感覺餘韻裊裊,給人回味不已,那就是詩詞的美妙之處。

無論海內海外,月亮永遠是那顆月亮,中秋節的月色分外明亮,除了吃月餅喝中國茶,在明亮的月光下,讀一讀千百年來始終觸動人們心靈的月亮詩吧,這一個中秋節分外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