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起去看演唱會的『搭子』」「想找個人一起學習,學累了可以互相鼓勵」……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臨時組局」,共同進行一項活動。幾乎任何生活場景,都能找到對應的「搭子」。不過,記者採訪發現,這種看似輕鬆隨意的臨時陪伴背後,潛藏着套路和風險。

即時需求

輕鬆社交萬事皆可「搭」

自習「搭子」、旅遊「搭子」、運動「搭子」、追劇「搭子」、拍照「搭子」……在某社交平台上,「找搭子」話題有3000多萬條討論、7億的瀏覽量。不少方便大家找「搭子」的平台、社群隨之興起。「等你來解鎖飯搭子。」有的APP基於地理位置、共同愛好和時間,為用戶提供精準匹配「搭子」的服務;有的商家組織盲盒飯局,參加者只需要交一杯飲料錢,就可以和5個陌生人共進晚餐;還有人建起「搭子群」,進群後約飯、約球、約爬山均可。

「搭子」文化為何盛行?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找「搭子」並非完全因為孤獨,而是希望在某個特定場景裏有人陪伴、互相鼓勵,還能降低成本或提升體驗感。

「我一個人去圖書館自習,很容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個『搭子』一起,互相提醒和監督,更容易堅持下來。」正在準備考研的大學生小林說。

「以前我一個人去看展,總覺得寡淡,有個臨時結伴的攝影『搭子』,我們能聊作品、拍照片,體驗更豐富。」白領璐璐告訴記者。

「我不是沒有好朋友,只是有時候朋友沒空,或者大家的興趣不一樣。」有受訪者表示,比起交朋友,找「搭子」更多的是一種即時需求。這種關係鬆散而靈活,隨時可以開始,也隨時可以結束,不會帶來社交負擔。

正因為如此,找「搭子」時,彼此並不了解對方的真實身份、姓名,只是簡單聊幾句,便結伴同行,還有的一起長途旅行。

這種情況下,是否擔心安全問題?小林表示,「確實沒考慮那麼多,只要不進行大額金錢往來,風險還是可控的。」璐璐曾碰到過「滿嘴跑火車」的「搭子」,她說如果感覺對方不誠實、說話前後矛盾,不要抹不開面子,及時斷聯即可。

藉機賣貨

商家以「搭子」為名引流

「搭子」社交在年輕人中流行,並滲透進不少生活場景,有些別有用心的商家盯上了這塊「肥肉」。

陳思喜歡閱讀,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書評。一次,她發布了一條關於近期讀書計劃的動態,不久便收到好幾條私信:「想做你的讀書『搭子』,可以一起打卡學習嗎?」

陳思同意添加了一名網友。沒想到,對方很快將她拉入一個讀書群。起初,群裏會分享讀書心得,氛圍很積極。但沒多久,群主開始推薦「限量版原著書籍」,還附上了購買鏈接。陳思察覺不對勁,所謂的「讀書搭子」實則是商家在做精準營銷。

記者採訪發現,「找搭子」正成為一些商家拉新、引流的工具。營銷人員在網上以「找搭子」為名與人搭訕聊天,為的是將網友拉入各種營銷社群,來推介相關的商品和服務。比如,某一款熱門的電腦遊戲需要兩名玩家協同進行,有不少遊戲玩家在網上發出「尋找遊戲搭子」的帖子,邀人一起玩。記者以玩家身份聯繫其中一個發帖人,卻被告知要先關注遊戲直播間。不少網友也有類似的遭遇,「想一起玩遊戲,沒想到全是給直播間引流的,還讓下載直播軟件。」

暗藏風險

我的追星「搭子」跑路了

基於即時需求產生的「搭子」社交雖然能夠減輕年輕人的社交負擔,但也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蓓蓓是某高校的大四學生,喜歡追星。她在網上找了個「演唱會搭子」,希望一起分擔酒店房費、一起給明星應援。「她說她來訂酒店,我就把錢轉過去了。」蓓蓓回憶。可到了演唱會當天,對方遲遲不出現,電話不接,微信也不回。蓓蓓在酒店大廳等了一個多小時,對方始終杳無音信。最後,她不得不再次掏錢訂酒店。

「事後我才知道,追星的群體裏有很多像我這樣的受害者。要麼是先付錢結果被拉黑,要麼是幫忙墊付後對方一直不還錢。」蓓蓓說。

有媒體曾報道,一女子假借粉絲「同好」身份獲取他人信任,在社交平台搭訕,以拚酒店等為由誘導30多名被害人轉賬,詐騙20多萬元。

記者注意到,還有不少人在打遊戲、旅遊等活動中,被「搭子」欺騙。小韓是一名大二學生,平時愛打遊戲。一次,他在論壇裏認識了一位自稱老玩家的網友,幾番交流,兩人十分投緣,於是商量好一起買一款熱門聯機遊戲。小韓將99元轉給對方,由對方負責購買遊戲。「一開始好好的,結果剛玩沒幾次,他就把遊戲登錄賬號和密碼都改了,還刪除了和我之間的聯繫。」小韓這才意識到,自己遇到了騙子。由於受騙金額不大,小韓放棄了追責,就當「吃一塹長一智」。

更有甚者以「找搭子」為名實施電信詐騙。在杭州一起案件中,王女士計劃去江蘇遊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旅遊計劃後,收到一個叫「春風十里」的好友申請。對方自稱阿東,現定居江蘇無錫,可以陪同遊玩。兩人在網上熟悉後,阿東讓王女士下載一款APP,讓王女士幫忙操作投資賬號。後來,阿東稱銀行賬戶受限,讓王女士幫忙接收兩萬元再轉給朋友。王女士答應了並照做。沒兩天,王女士接到公安機關電話,稱其銀行卡涉嫌洗錢,兩萬元被凍結。王女士這才意識到對方是騙子,所謂的投資平台也是虛構的,王女士已充值的一萬元也無法提現。

招來禍患

遊戲「搭子」騙人去境外

比起金錢損失,更讓人擔憂的是人身安全。網友小寧想找個看電影的「搭子」,一位男士應徵。沒想到,在電影院裏,對方竟開始動手動腳。憤怒的小寧及時報警,對方被處以行政處罰。

近日,湖北某地公安機關攔截勸阻了一名疑似被誘騙至境外的青年男子。今年6月,「00後」男生薛某某通過網絡遊戲結識了一名「遊戲搭子」,兩人很是聊得來。對方主動邀請薛某某到境外某地旅遊並給他介紹工作,聲稱「輕輕鬆鬆月入過萬」。

按照對方指示,薛某某提前辦好了旅遊護照。7月3日,薛某某收到對方轉賬的2000元人民幣,自行購買了機票。好在薛某某的父親覺察不對趕緊報警,警方迅速找到薛某某,聯繫其父親及親屬將其接回。

熱點問答

發生意外,「搭子」要擔責嗎?

在找「搭子」時,不少人也存在疑問,雙方發生糾紛甚至意外怎麼辦?北京澤霄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搭子』更多是一種臨時契約關係。具體到不同場景,對應不同的法律關係。」比如,兩個人相約去旅行,彼此之間的安全保障義務就高於對陌生人的義務。「如果同伴處於危難中,你卻無動於衷,這可能會在後續的訴訟中被認定為未盡合理的注意義務,從而承擔一定的責任。」

尤其是在「驢友團」中,組織者的責任更大。「如果是收費組織,哪怕盈利很少,也可能被認定為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負有更高的安全保障義務。」李帥解釋,整體而言,「搭子」中有人發生意外,另一人是否需要擔責,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你不聽勸告,從事危險的活動導致意外,『搭子』一般無需承擔法律責任。」

一方臨時「放鴿子」該咋辦?

除了安全責任,違約問題也時常困擾着找「搭子」的年輕人。比如一起訂好了機票、酒店,一方卻臨時「放鴿子」,另一方的損失誰來承擔?「口頭約定同樣是合同的一種形式。」李帥提醒,「如果因為一方突然反悔導致行程損失,另一方可以主張對方違約,要求賠償。」不過,她也指出現實操作的難點:很多時候沒有書面證據留存,舉證很困難,所以大家要注意保留證據,如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

律師建議

核實身份避免直接轉賬

隨着「搭子」社交的興起,個別人以此名義實施詐騙甚至侵害。如何保護自身安全?李帥建議:「首先,最好核實對方的身份,可以要求對方出示身份證件,留存其身份信息以備不時之需。其次,涉及資金支付時,一定要通過官方或有擔保的平台完成,避免直接轉賬。」

她還特別強調線下見面的注意事項:第一次見面最好選擇公共場所;打車出行時,可以把行程實時分享給親友。雖然「搭子」關係更多依賴信任和契約精神,但在享受社交便利的同時,大家也要增強法律意識,注意保護自己。

伴隨「搭子經濟」的發展,不少社交平台和群組應運而生。李帥認為,這些平台和組織者應當承擔起相應的監管義務,「實名認證是最基本的」。

平台還需要及時發布風險提示,對涉嫌詐騙或違規內容及時進行篩查清理。在突發事件發生後,平台的響應速度尤為關鍵。用戶出現安全問題,平台要能快速提供對方的註冊信息,協助報警或追責。如果平台推諉不作為,可能會涉及補充賠償責任。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