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聰、朱燁、李暢 天津報道)2025年上合組織峰會新聞中心特別設置了非遺展示區,具有中國非遺技藝代表性的鄭氏漆器、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進行了現場展示,與會境外媒體代表饒有興緻地參觀、體驗,成為整個新聞中心的熱門打卡點。

「『如膠似漆』講的就是漆,我們的漆器藝術作品製作過程非常繁複,每一件藝術作品都需要將近一年的時間。這次帶來的展品是陶胎漆器,有6000多年的歷史,東漢以後逐漸沒落。天津工業大學團隊花了將近15年的時間,將這個古老的工藝復原了。」天津工業大學鄭氏漆器手藝人王涵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活動體驗現場,宣紙為面,竹枝作柄,潔白的扇面豎直浸入水面,隨着扇柄擺動或旋轉,漂浮於水面的各色生漆蜿蜒附着,形成變幻的漆膜,等到吸水晾乾,一把漆扇就製作完成。王涵介紹,鄭氏漆器製作技藝系天津市河東區非遺代表性項目,以「漆衣陶骨」的陶胎漆器聞名。選擇漆扇作為體驗項目,不僅因其互動性強,更借「扇」字同音,展現和善之意。「希望來自『上合組織大家庭』的朋友們可以在中國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和與人為善之情。」

一把燈芯草,幾碟彩墨,點染之間,承載的是數百年非遺技藝的生動傳承。在六大非遺項目齊聚的展區中,楊柳青木版年畫以其濃郁的津味文化風情,吸引了眾多中外記者駐足流連。展台上不僅呈現了傳統與創新交融的年畫精品,更設有互動體驗環節。中外記者們可在工藝師指導下親手嘗試點染、印製,沉浸式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
來自天津楊柳青畫社的第五代傳承人左玥告訴記者,楊柳青木版年畫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她特意選用「福」字製版,希望能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體驗印製工藝後,把「福氣」帶回家鄉。「我對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很感興趣,這次來到中國能夠親身體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感覺特別棒。」來自國際新聞網的記者Danish Murad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