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生還》前晚在北京首映。 受訪者供圖
●導演高群書透露,影片將開啟農村免費放映。香港文匯報記者馬曉芳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表現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抗聯,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全過程的電影《生還》將於9月3日上映。在前晚舉行的北京首映禮上,數十位紅軍和抗日戰爭將領的後代、開國領導人的後代和東北抗聯的後代共同觀影,與電影主創們一起在光影中回望歷史,紀念東北抗聯充滿熱血的不屈歲月。該片導演高群書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藉鏡頭向英勇奮戰的抗聯忠魂們致敬!

導演高群書表示這次拍攝抗聯主題戰爭片最重要的是致敬,「今日的強大來自於那時的不屈,影片之所以叫《生還》實際上是在寫犧牲,沒有那麼多犧牲就換不來今天的和平,我們想以此祭奠那些在抗日戰爭中逝去的年輕生命。」他並透露,影片將與院線同步開啟農村免費放映,「讓廣大農村民眾能和一線城市觀眾同步看到這部致敬東北抗聯英雄的電影。」

電影《生還》改編自抗聯女戰士李敏撰寫的回憶錄,以紀實風格再現1938年到1945年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被服廠女兵與傷兵組成的留守團,在主力部隊西征後堅持在老游擊區牽制敵人主力,突破重重圍剿最終進入蘇聯整訓,整編為抗聯第88教導旅打回東北的真實故事。全片通過12歲女戰士李童的視角,塑造了耿團長、裴大姐、白連長、金玉希、李亦奇等一批普通抗聯男女戰士在突圍中拚死互相保護,犧牲、被俘、最終生還的殘酷歷程。導演高群書紀實感的鏡頭冷靜而不失溫柔,以一名普通的抗聯女兵的視角,用子彈的呼嘯與戰士的歌聲帶領觀眾回望那段血肉鋪就的勝利之路,再現抗聯戰士英勇奮戰,不屈不撓的精神。

跨越東三省全域實景拍攝

作為內地類型片導演,高群書曾拍攝了《東京審判》《神探亨特張》《風聲》等作品,《生還》是他對抗聯忠魂們的致敬。高群書表示,劇組在零下20℃甚至零下30℃的極端環境中連續奮戰64天,影片主要角色啟用新人演員,全片沒有明星加盟,從黑龍江的跨境密道,到吉林的雪原密營,再到遼寧的酷暑戈壁……電影《生還》跨越東三省全域實景拍攝,在先烈戰鬥過的白山黑水間,用一場場的寫實戰鬥還原抗聯英雄們的抗戰悲歌。

在影片拍攝前,高群書閱讀了大量關於抗聯的回憶錄、史料。他透露,《生還》改編自《風雪征程——東北抗日聯軍戰士李敏回憶錄(1924-1949)》,第一次在大銀幕上呈現了抗聯後期從突圍到整編為教導旅,再到打回東北的全過程。「抗聯這段被遺忘的歷史有很多感人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見。」高群書說:「1938年開始抗聯不斷被日軍圍剿,最後一小部分人突圍過江到了蘇聯,整訓改編成抗聯教導旅,1945年這些抗聯戰士又打回東北,這個過程以前的影視作品或者文學作品都很少提及,可以說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因此影片也是我們對3萬抗聯忠魂的致敬」。

原型12歲參軍 女一同歲參演

高群書介紹,影片原型李敏的父兄都犧牲在抗日戰場上,她12歲正式參軍成為一名抗聯戰士,並一直跟隨部隊戰鬥至新中國成立,李敏也是倡導把「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寫進中小學生歷史教材的主要呼籲者,在生前見證了這一重要歷史時刻。影片中飾演女一號李童的是來自南京的小拳擊手邵正一,今年正好也是12歲,已是崑崙決青少年簽約選手。首映現場,邵正一的表演也獲得很多觀眾的稱讚,據透露她從8歲開始每天都堅持十公里以上的長跑,這也為她演好這個角色提供了良好的體能保障。高群書說,抗聯從1936年成立時候的3萬多人最後只剩下700多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段歷史不能忘!他續說:「抗聯的艱苦是人類史罕見的絕境,抗聯戰士們的戰鬥精神和生存能力是人類奇跡,希望電影《生還》能為大家補上這一課,讓現在的年輕人更全面地了解抗聯,了解全國人民的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