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減肥」似乎成了許多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題。然而,很多人在減肥的道路上盲目跟風,嘗試了各種流行的節食方法,卻往往事倍功半。原因在於,控制體重的關鍵並不在於一味地減少食物攝入量,而在於掌握科學的飲食方式。

很多人往往只關注「吃什麼」,卻忽略了「什麼時候吃」和「怎麼吃」這兩個同樣重要的因素。其實,科學的進餐時間和合理的進餐順序,對於維持健康體重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01

進餐時間

1.早餐建議在上午8:00前食用。

早晨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相對較高,早餐攝入的碳水化合物更容易被轉化為能量,而不是被儲存為脂肪。而且,早晨蛋白酶活性處於活躍狀態,此時攝入的蛋白質能夠被更高效地利用。若早餐吃得過晚,可能導致肝臟糖原合成酶活性受抑制,過剩的血糖會被轉化為脂肪酸從而促進脂肪生成。一項為期12周的研究表明,早進餐組(6:30-7:00)相較於晚進餐組(7:00-9:00)體重減輕更多。

(圖片來源:中國疾控中心)

2.午餐建議在12:30到13:30之間進食。

一項針對超重人群的研究發現,在攝入完全相同食物和熱量的條件下,午餐進餐時間較晚的人群減重效果降低35%。另一項大型觀察性研究也表明,習慣性在14:00之後吃午餐的人群,其體重指數(BMI)和腰圍通常更高。

3.晚餐最好安排在18:00-19:00,最晚不超過20:00。

晚上7:00之後,人體胰島素敏感性會逐漸下降,脂蛋白酶活性相對較高。此時,機體對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減弱,攝入的碳水化合物更容易被轉化為內臟脂肪。因此,晚餐過晚不僅可能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增加身體儲存脂肪的可能性。

02

進餐順序

餐後血糖較高會導致胰島素分泌增多,進而抑制脂肪分解,促進脂肪合成,增加肥胖風險。

合理的進食順序可以有效延緩餐後血糖上升,減少脂肪堆積。理想的進食順序是:湯→蔬菜→蛋白質→主食。

(圖片來源:中國疾控中心)

1.先喝湯:以低熱量、少油脂的清湯為宜,可使胃產生一定飽脹感,減少後續食物攝入量。

2.多吃蔬菜:蔬菜普遍熱量和脂肪含量較低,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在增強飽腹感的同時還能補充多種營養素。

3.攝入蛋白質:肉類、豆類、奶類和蛋類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帶來足夠的飽腹感,以避免攝入過多熱量。此外,蛋白質的攝入還有助於機體肌肉的修復和合成,並促進多餘脂肪的代謝。早餐時,應多攝入一些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如雞蛋、牛奶或豆類等,以促進蛋白質的利用效率。晚餐時,應盡量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以避免過多脂肪在體內堆積。

4.最後吃主食:主食多為精細米面,消化吸收快,容易導致血糖快速上升,同時多餘的糖分還會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將主食放在最後吃,可有效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延緩血糖上升速度,且粗細糧搭配吃對於減肥的效果更好。

減肥的真諦,從來不是與食物為敵,而是學會與身體和諧共處。把握「何時吃」的適宜時間,並實踐「怎麼吃」的科學順序,我們就能將看似簡單的日常進餐,轉化為一份源自科學智慧的「健康紅利」,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時,保持健康體重。

(來源:中國疾控中心)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