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媒一行在中聯重科土方機械園智慧工廠參觀。 香港文匯報記者姚進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姚進、王凱輝 長沙報道)8月26日下午,2025全球華文媒體高層湖南行採訪團一行來到中聯重科智慧產業城,在這個工程機械「巨無霸」項目裏,感受科技創新引領未來智造帶給人的震撼和魅力。據介紹,中聯重科土方機械製造車間的「工友」全是機械人。

中聯重科是全球工程機械五十強企業之一。位於湖南湘江新區的中聯智慧產業城的總投資約1,000億元人民幣,佔地面積近萬畝,是中聯重科實現產業轉型、智能化提升、打造世界一流裝備製造產業新高地的標誌性工程,是全球工程機械「巨無霸」項目。

●挖掘機「跳舞」吸引記者們的目光。香港文匯報記者姚進 攝

在中聯重科土方機械製造車間,現場一片有序繁忙,高達數十米的龍門吊緩緩滑過天際,吊臂下懸着的挖掘機動臂總成如同沉睡的巨獸肢體,精準落向裝配工位。地面上,黃色的零部件托盤沿着地面二維碼標識,被AGV小車無聲地運送到下個站點。車間內只有機械在不停地作業,看不到一個工人,全部工作流程由智能機械人完成。講解員介紹,車間裏的「工友」全是機械人。一位海外華媒高層向記者感嘆:「讓人震撼,和傳統的製造業已經完全不一樣。」

每6分鐘下線一台挖掘機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在這座有感知、會思考的智慧產業城裏,創新逾150項行業領先技術,匯聚了12個全球領先的智能工廠,20條無人化「黑燈」產線、300條行業領先的智能產線和2,000多台工業機械人。智能排產、工業AI、數字孿生、全流程智能物流等數字化技術與製造深度融合。「實現了平均每6分鐘下線一台挖掘機,每7.5分鐘生產一台剪叉式高空作業機械,每18分鐘製造一輛汽車起重機的高效生產。」現場工作人員介紹。

一系列高端裝備領先全球

走出車間,華媒高層一行前往泛移裝載機表演區,小小的挖掘機一會跳舞,一會翻着筋斗,十分有趣。烈日下,記者們不停地拍照。「一個鐵疙瘩居然這樣可愛。在國外早就聽說湖南智造領跑世界,名不虛傳。」來自瑞典《北歐時報》的劉芳玉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來到一片空地,中聯重科多台「世界之最」的機械佇立在那裏,巨型機械的身影讓採訪團一行驚嘆不已,華媒一行紛紛相擁打卡拍照,儘管現場烈日炎炎,媒體記者都樂此不疲,有一些人還爬上機械親手操作,「這就是中國的面子。」華媒記者表示。

華媒記者在現場了解到,中聯重科以解決國家重大工程需求為導向,先後攻克了一批機、電、液、新材料、新能源、工業互聯、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推出了一系列全球領先的高端裝備。並以中聯智慧產業城為核心,打造了23個全球領先的智能工廠,實現全流程智能製造;公司在海外建設了10多個研發製造基地,30多個一級業務航空港,430多個二級網點,產品和服務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發力研發破國外技術壟斷

中聯重科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延斌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近年來,中聯重科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革新研發模式和試驗手段,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布局人工智能、視覺感知、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和未來技術,推動智慧工地、智慧礦山、智慧農場的多場景應用落地,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目前,中聯重科成功研製出國內首台3,200噸履帶式起重機、全球最大23,800噸米塔式起重機、全球最大4,000噸全地面起重機、全球最長101米碳纖維臂架泵車、全球最高82米直臂式高空作業平台、全球最大300噸混合動力礦卡等世界級產品。這些裝備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更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關鍵支撐。

【特稿】近距離感受大國重器

●採訪團一行在鐵建重工生產的盾構機前合影。 香港文匯報記者王凱輝 攝

8月27日上午,2025全球華文媒體高層湖南行開啟第二日採訪行程,海外華媒代表先後到訪位於長沙的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山河智能)及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鐵建重工),近距離感受大國重器。

媒體代表們聆聽了工作人員對山河智能發展歷程的介紹,深入了解其成長與創新之路。走進智能化生產車間,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一線工人正在作業,調試設備、模擬測試……華媒高層近距離觀摩挖掘機等明星產品,親身感受先進製造技術的魅力,紛紛錄視頻、拍照,點讚先進技術。

在日前啟動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中,山河智能百米級超深振衝鑽機等超級裝備為這一「世紀工程」保駕護航。山河智能董事長付向東向媒體代表介紹,這一超深振衝鑽機可實現百米級超深振衝,並解決振衝穿透卵礫石覆蓋層和多機種協同作業難題,提高振衝施工工作效率。

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河智能時表示,創新是企業經營最重要的品質,也是今後我們爬坡過坎必須要做到的。創辦於1999年的山河智能,一直堅持自主創新,詮釋着中國工程機械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之路,從液壓混合動力旋挖鑽機打破世界紀錄,再到深井套管車載鑽機技術問鼎國際領先;從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再到打造輻射全球的研發中心網絡。

打卡「鋼鐵穿山甲」

隨後,華媒採訪團一行到訪鐵建重工。一走進工廠,媒體代表就被眼前的大傢伙——盾構機吸引住了,紛紛拍照留念。國之重器,不止於大,高科技含量滿滿,被稱為「鋼鐵穿山甲」。

華媒記者了解到,鐵建重工最新下線的「江海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最大直徑盾構機,已經運用到不少項目中,為盾構隧道的順利施工提供了保障。

通過構建高精度的數字化模型,設計、仿真、製造、調試、運維乃至故障預測的全過程都被遷移至虛擬空間。鐵建重工掘進機研究設計院工程師王朝輝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設計師可以近乎零成本地驗證成千上萬種設計方案,運維人員能在千里之外,清晰「透視」地下數十米處盾構機的每一個軸承的磨損狀態、每一把滾刀的切削效率,並預判潛在風險。

橘子洲頭瞰湘江 紅色旅遊資源豐富

●媒體代表拍照留念。

8月26日,2025全球華文媒體高層湖南行第二站來到長沙橘子洲景區,120位媒體代表近距離了解湖南風土人情,暢遊橘子洲頭,打卡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像。隨後,媒體代表乘輪渡夜遊湘江,不少媒體代表紛紛合影留念,感嘆湘江風光之美。

暑期的橘子洲人頭攢動,觀光車擠滿了遊客,湘江邊遊客駐足打卡,在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像周圍,更是圍得水洩不通,遊客們高舉手機,多角度與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像合影。據介紹,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像高32米,寓意毛澤東32歲時在這裏寫下《沁園春·長沙》,「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讓橘子洲名揚天下。

許多海外華媒代表是首次來到長沙,他們在這裏瞻仰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像,感受一代偉人青年時代的胸懷與抱負。菲律賓世界日報要聞/本島版編輯范宗鼎表示,毛澤東是中國革命的引領者,從他身上可以學到人生最大的智慧,人生最大的堅韌。

長沙的夜經濟全國聞名,海外華文傳媒代表團夜遊湘江時就感受到了這一點。媒體代表在船上快速遊覽長沙夜景,與市民遊客一同打卡大美風光,兩旁CBD盡收眼底。阿根廷華人在線社長吳曉榕說,「橘子洲頭景色很美,長沙最大的特色是紅色旅遊。」有着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長沙讓他很難忘。

歷史文化名城長沙擁有豐富的紅色文旅資源,特別是嶽麓山、橘子洲、第一師範、秋收起義舊址等紅色旅遊景點在全國知名,是國內重點紅色旅遊城市之一。

長沙正以獨特的文旅魅力吸引着五湖四海的遊客。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長沙共接待國內外遊客9,740.24萬人次,實現遊客總消費1,037.03億元人民幣。同時,長沙成功上榜暑期十大熱門旅遊城市,穩居全國熱門出行目的地TOP10。臨下船時,香港文匯報記者正好遇到在長沙旅遊的香港市民,她們開心地說,「長沙很好玩,已經在長沙玩了四天,明天準備去爬衡山,準備拜拜佛,後天返港。」

華媒走訪記錄 定格創新湖南

●參訪團到望城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採訪。英國富中傳媒副總編輯鄧敏 攝
●海外媒體夜遊湘江。 美國飛龍文化傳媒集團副總裁劉慧晶 攝
●參訪團到大澤湖海歸小鎮。歐洲僑報社長高進 攝
●湘江夜景。歐中之聲副總編輯林奕賢 攝

由湖南省委宣傳部、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與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聯合主辦的「打造全球研發新高地、大學生創業集聚地——2025全球華文媒體高層湖南行」大型採訪活動,8月26日至30日在湖南舉行。活動期間,來自全球五大洲的84家華文媒體共同發起「全球華媒湖南共創影像活動」,以鏡頭記錄心中「最美湖南」。

從「鋼鐵螳螂」與「地下巨龍」智造車間,到橘子洲詩境、湘江夜色斑斕,再到海歸小鎮與「00後」創客的望城活力,參訪團每到一處,即用快門定格最具代表性的創新場景。每家媒體都精心拍攝、用心採訪,精選「代表作」,以光影語言講述湖南打造全球研發新高地、大學生創業集聚地的生動故事。

「AI看中國作品大賽」啟動

海外華文傳媒「AI看中國作品大賽」26日在長沙正式啟動。此次活動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旨在通過AI技術與媒體創作的有機結合,激發全球華語媒體及青年創作者的無限創意,攜手描繪科技賦能、文化多元以及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

活動誠邀來自世界各地的華文媒體從業員,利用AI作工具,運用影視、動畫、短視頻等多種表達方式,自由創作與投稿。內容、形式、題材均不設限制,鼓勵媒體人發揮專業視角,以創新和想像力塑造未來世界的多樣輪廓。

活動提出,AI不僅是工具,更有望成為促進文明對話與跨文化交流的橋樑,幫助打破語言、地理與文化障礙。參與者透過創意交流,不僅展示個人或團隊的創作實力,同時推動全球華媒共同進入數字化、智能化的全新時代。

此次活動對內容和表達形式均無限制,既歡迎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作品,也期待融入前沿科技元素的創作。更希望以此契機,深化華文媒體在文化傳播、國際交流、科技應用等方面的互動合作。

組委會將通過嚴格的評選程序,選出具備創意、影響力及傳播力的優秀作品予以展示和推廣,為參與者提供更廣闊的舞台與合作機遇。

海外華媒及青年創作者們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讓我們共同期待,他們運用AI與創意融合的智慧成果,在全球華語文化傳播中掀起嶄新風潮,為世界呈現一幅更加多彩斑斕、和諧共生的未來畫卷。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