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人工智能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26日對外公布,明確了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勾勒出中國「人工智能+」最新的行動路線圖。《意見》提出三步走布局,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目標是到2035年中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值得關注的是,《意見》提出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將沉澱共性能力,大幅降低應用創新門檻。

根據《意見》,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六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人工智能開放合作體系不斷完善。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供需協同推進 推系列政策舉措
《意見》圍繞行業應用需求和基礎能力供給協同推進,提出一系列政策舉措。一方面,以行業應用需求為牽引,統籌國內和國際,開展「人工智能+」六大行動。圍繞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六大重點領域,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對各行業各領域範式變革影響,前瞻謀劃「人工智能+」工作着力點。另一方面,以硬基礎和軟建設為保障,統籌發展和安全,夯實「人工智能+」行動八大支撐。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演進規律,結合內外部形勢變化,圍繞模型、數據、算力、應用、開源、人才、政策法規、安全八個方面,系統構建人工智能基礎支撐體系。
搭建共性平台 匯聚資源和產能
《意見》並提出,將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搭建行業應用共性平台。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應用中試基地是加速人工智能應用規模化、標準化、體系化發展的共性能力平台。結合「人工智能+」六大重點行動,通過在製造、醫療、交通、金融、能源資源等重點領域布局應用中試基地,匯聚行業資源和相關產業能力,培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推廣應用成果、孵化創新主體、打造開放生態。

談及這批應用中試基地的作用,負責人表示,一是聚焦共性問題,帶動促進行業效能提升。通過整合優質資源,應用人工智能解決行業發展中的關鍵共性問題,打造「示範價值高、帶動效應強」的標杆應用,促進全行業生產效能提升。
二是打造共創平台,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打通人工智能應用供需對接、數據開放、資源共享、技術交流渠道,提供人工智能應用研發中試驗證環境,以應用發展帶動技術創新,孵化培育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和產業集群。
三是沉澱共性能力,大幅降低應用創新門檻。通過「統一技術架構、統一數據規範、統一標準體系」,打造算力、數據、模型共性服務能力,促進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和推廣,加速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
四是培育共贏生態,促進行業創新範式變革。堅持開放協作、互利共贏,加快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構建資源共享、能力互補、良性互動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四方面摘要
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業態
●大力發展智能原生技術、產品和服務體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層架構和運行邏輯基於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業
推進工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
●加快人工智能在設計、中試、生產、服務、運營全環節落地應用
●加快工業軟件創新突破,大力發展智能製造裝備
●推進工業供應鏈智能協同,加強自適應供需匹配
●深化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增強工業系統的智能感知與決策執行能力
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強化農機農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加強人工智能在農業生產管理、風險防範等領域應用
創新服務業發展新模式
●加快服務業從數字賦能的互聯網服務向智能驅動的新型服務方式演進
●在軟件、信息、金融、商務、法律、交通、物流、商貿等領域,推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廣泛應用
資料來源:新華社
港應設行動方案和時間表配合國家整體發展目標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莫楠、張茗)對於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香港特區科創界立法會議員邱達根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人工智能+」發展關乎國家未來競爭力、社會影響和人才培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政策需要層層落實,明確目標和方向的指導意見就顯得尤為關鍵。此次國家政策明確劃分不同領域的發展目標,讓廣大市民、政府部門和各行業都能清晰理解人工智能(AI)及其影響和實施路徑,為各地區和各行業提供清晰的發展藍圖。
如何促進AI於香港傳統優勢產業中的應用與發展,達到「人工智能+」一直是重要議題,邱達根強調,香港自身的AI相關發展,需要與國家規劃相銜接,應當參照國家的分類體系和時限要求,審視香港在人才引進、科研開發、算力建設和國際合作等發展路徑,充分發揮香港優勢。他建議香港特區政府根據國家最新政策意見提出的六大重點領域,制定具體行動方案和時間表,形成與內地「人工智能+」發展對接的香港方案,配合國家整體目標。
此外,在國際層面,數據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要素至關重要。邱達根認為,香港需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數據流通機制,推動數據治理方面的制度建設,透過完善法律法規,在數據保護、傳輸和交換方面形成規範體系,打造國際數據樞紐,使AI系統能夠有效利用香港的數據資源推動發展,為「人工智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港助力具備多重獨特優勢
立法會議員陳勇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人工智能+」是未來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領域,其應用已涵蓋無人機、國防、高新科技、生物工程等多個層面。他認為,香港在助力國家AI發展方面具備獨特優勢:擁有15個由世界一流科學家主理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能吸納全球人才並服務國家需求;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疊加打造國際科創中心的定位,在人才與金融領域具備對接國際的得天獨厚條件;香港亦可結合內地龐大的產業基礎、科技人才及場地資源,發揮自身在吸納先進人才與技術、應用科技方面的強項,成為連接國家與國際的「超級聯繫人」,在技術、人才及金融投資等方面為國家AI政策提供支持。
談及AI在消費提質與民生福祉方面的作用,陳勇認為,科技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改善民生。在香港,AI的應用已逐步落地,如機場的無人駕駛技術、物業管理引入機械人服務等,為市民生活帶來便利,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與成本效益。
針對香港部分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陳勇指出,智能化管理如機械人應用、大數據技術等,能有效提高經濟發展效益,諸如在照顧老人等社會服務領域也大有可為。
此外,金融領域探討的24小時股票交易等創新制度,同樣離不開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他強調,香港可憑藉完善的金融融資系統和一流的城市管理經驗,進一步推廣「人工智能+」技術的本地化應用,將其打造成向世界展示國產人工智能技術的平台,既助力國家經濟發展,也為香港、內地乃至全球人民帶來福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