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蘇雨潤 北京報道)8月26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在北京豐台進行題為《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的主旨演講。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親歷者」, 戚發軔以個人經歷為脈絡,將中國航天從白手起家到躋身世界前列的歷史進程拆解為一個個承載着奮鬥與堅守的時代片段。他強調,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的精神內核永不過時,「中國航天的路,從來都是靠自己走出來的」。
1957年,戚發軔從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當年,我們這些人既沒有見過導彈,也沒有見過火箭。但有一個人不僅見過,還研究過,他就是老五院第一任院長錢學森。」戚發軔回憶道,「錢學森是我們的引路人,他拿着自編的《導彈概論》給我們講課。」

彼時,中國航天急需汲取先進經驗,蘇聯曾允許中國參加導彈研究的年輕人到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學習。但隨着1958年兩國關係的惡化,蘇聯藉口稱不接收現役中國軍人。戚發軔等人便脫下軍裝,準備通過高等教育部去莫斯科學習。
「別人都可以去,只有戚發軔不能去。」接到蘇聯通知的戚發軔備受打擊,「穿軍裝不讓去,脫下軍裝也不讓去,就因為我是學總體的,怕獲取核心技術」。不久之後,蘇聯專家全部撤出中國,並帶走了相關資料。當時,我國首枚導彈「東風一號」已在仿製中。
「既然靠別人不行,就只能靠自己。」戚發軔表示,「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就是從那時候萌生的。沒了蘇聯專家的幫助,「東風二號」的研製只能靠中國科研人員自己摸索。1962年,由中國人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二號」在發射一分鐘後墜毀,宣告失敗。
「發射失敗讓我們總結出兩條經驗——技術要吃透,地面試驗要做充分。」戚發軔後來擔任總設計師時仍銘記着這兩條經驗。1964年,由中國人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二號」的發射迎來了期待已久的成功。戚發軔接着又參加了「兩彈結合」「東風四號」「長征一號」等航天任務。他負責結構和總體設計工作,保證了發射任務的順利完成。
「這幾十年來,中國能成為航天大國,沒有人真正幫過我們,完全靠我們自己。」戚發軔坦言,如今雖已進入改革開放、合作共贏的新時代,但 「靠自己」 的原則非但不能丟,更要牢牢守住。他以當下中國發展的現實為例:「中國芯片剛有起色,就有人『卡脖子』;中國新能源汽車形成優勢,就有人『設限制』。」因此,戚發軔希望青年一代可以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真正讀懂『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並將這份精神一直傳承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