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731在哈爾濱的焚屍爐陰影仍籠罩着一代人的童年記憶;俄羅斯最新的解密檔案中,731部隊的罪行正逐步被揭開——細菌武器曾計劃投向對戰美蘇的戰場;每年逾3,600人死於人體實驗。這不僅揭示了二戰期間日本的邪惡圖謀,更令過往相關研究中731受害者的數據陡增。八十年過去,熱愛和平的人們總是幼稚地認為,歷史只要不重演便好,是的,731的廢墟不再致命,但歷史的創傷仍在中國土地與人心深處潰爛未癒。

1932年至1945年,日本關東軍731部隊以哈爾濱平房區為巢穴,用「防疫給水」為幌子,構建起一座人間地獄。這支由石井四郎領導的細菌戰部隊,將大量中國人、朝鮮人及聯軍戰俘視為「實驗材料」,進行凍傷、毒氣、活體解剖等數十種非人道實驗,甚至將鼠疫、霍亂等病菌製成細菌彈投擲於中國戰場。

731消亡80載 居民恐懼未除

哈爾濱「八零後」市民吳雪(化名)的家,與731部隊的焚屍爐僅隔一條鐵路,「小時候,父母總是叮囑我和小夥伴們千萬不要去火車道對面玩兒。說那裏是日本細菌部隊進行人體實驗的地方。」

吳雪的中學是哈爾濱二十五中,校舍曾是731部隊的主樓。至今她仍記得,她的教室位於教學樓進門後左轉二樓,走廊的盡頭,曾是731部隊長石井四郎的辦公室。初中時,學校附近施工時發現了一枚炮彈,「那一刻,恐懼如洪水一般浸窒。」吳雪說,同學、家長、老師甚至附近的居民談之色變,「因為誰也不知道,那枚炮彈是不是731部隊的細菌彈。」

死難者或遠超現時研究數據

8月19日,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公共關係中心在該局官網公布了3份解密歷史檔案,分別是1947年2月1日《蘇聯內務部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局致蘇聯國家安全部遠東事務專員第250194號專函「關於日本準備對蘇聯實施細菌戰的報告」》、1948年2月10日《對日本帝國陸軍醫療隊少校加藤恒則的審訊紀錄》,以及1948年2月17日《日本帝國陸軍醫療隊少校加藤恒則的個人聲明》。

第一份解密檔案中稱:「為了檢驗各種細菌的作用,部隊不斷進行人體實驗。部隊監獄裏為此關押着俄羅斯人、中國人、偽滿洲國人和被判死刑的日本人,他們由哈爾濱軍事特派團和憲兵以特別秘密方式運來。每年有3,600多人因為此類實驗在該部隊中被殺害……」

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在公開文件時亦對文件內容進行梳理,稱1935至1936年間,侵華日軍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發細菌武器與作戰技術的731與100部隊及其分支機構,731部隊由關東軍與日本總參謀部雙重領導,在細菌學教授石井四郎推動下,集結日本頂尖專家研究細菌控制與分配方法。「(日軍)專門創建的細菌學分隊及其分支最活躍的活動是在1940年至1942年針對中國進行的;1941到1945年積極確定和實施了對活人進行的實驗和對感染動植物的方法,並在1944至1945年進行了破壞行為。」

若上述報告數據和證據確鑿,即意味着各國相關研究機構基於伯力審判中有關731部隊第四部部長川島清證言「每年有400至600人被押入731部隊監獄作為實驗材料,每年死亡人數至少600人,估算總數不少於3,000人」的遇難人數研究被嚴重低估。

上述第二、第三份解密檔案是731部隊少校醫官加藤恒則的審訊筆錄和其聲明的翻譯文件。文件中加藤恒則稱自己自1923年進入東京醫學院(俄文大意,未必為準確釋名,編者註)學習時,日本軍方便開始每月向之支付津貼,及到畢業後進入軍隊,於1943年被借調專職從事細菌研究。加藤稱當時的同期學員「部分學生選擇了細菌戰發展專業,更確切地說,他們的專業是經過詳細分類的」。

●日本陸軍醫療隊加藤恒則少校的手寫聲明(紅框所示),加藤恒則稱731部隊在二戰結束前,曾準備大規模使用鼠疫菌。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 翻拍

再佐證731用美國人做人體實驗

1944年,加藤恒則被再次派遣至731部隊,並被任命為位於海拉爾543支隊的指揮官,且「主要準備工作是針對美國」。

香港文匯報前版報道中涉及731部隊曾使用美國戰俘進行人體實驗一事,也在上述解密文件中再次得到佐證,「731部隊的職責僅限於細菌破壞和人體實驗,但他們也按照特定命令被賦予針對蘇聯、中國和美國的細菌破壞以及人體實驗手段。」加藤恒則供述稱。

解密文件顯示,加藤恒則稱,基於731部隊曾派隊前往通遼地區進行研究不難推斷,一旦戰爭發生且蘇軍推進滿州,「他們打算大規模使用鼠疫菌。」

鼠疫威力超過原子彈

《日本戰犯回憶錄》引述原731林口支隊長原島修一《我怎樣準備細菌戰》一文說,「石井四郎向我們透露了一個可怕的大陰謀,按照大本營的指示,731部隊要在8月底前,準備好鼠疫病菌1噸到2噸,以供打一場大規模細菌戰。」而在此前,原島修一的林口支隊曾遴選出致病力最強的傷寒菌、A型和B型副傷寒菌、赤痢菌等毒株進行繁殖,儘管這些毒株毒性與鼠疫菌並不能相提並論,但原島修一仍表示:「按照我們的計算,如果用飛機散布500公斤細菌進行一次細菌戰的話,作戰範圍可達17萬平方公里,佔中國東北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蘇聯紅軍閃電攻勢挫敗日軍使用細菌武器的計劃。1949年12月1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在伯力接受審訊時說:「蘇軍迅速推進至滿洲縱深,使我們失去了使用細菌武器對付蘇聯和其他國家的機會。」

原島修一在文中感嘆,如果真的要發動這場細菌戰,會造成大混亂,大死亡,病人將多得醫院無法收容,醫務人員手忙腳亂,消毒和防疫器材嚴重不足,「災難將比在廣島投下的原子彈的災難還要大。」

七三一是龐大而廣泛的細菌戰體系

加藤恒則在上述解密文件中透露731各部所在位置和主要工作方向,另據《日本戰犯回憶錄》一書稱,除哈爾濱外,日軍還在南京、天津、黑龍江、長春等地設立了細菌武器中心,北平(北京)也設有細菌培養所,主要培養鼠疫菌和跳蚤,並作人體實驗。這意味着731部隊不僅僅是關東軍位於哈爾濱的單一設施,而是一個跨區域的龐大的分布廣泛的細菌戰體系。

據俄方解密檔案稱,731部隊研究範圍涵蓋鼠疫、西伯利亞瘟疫、壞疽、斑疹傷寒、溴化物病、霍亂及傳染性出血熱等,目的是培養能大規模感染人畜的病原體,並進行量產,最終用於軍事破壞。而為保證所有研究皆在高度保密下進行,為此731還設有反間諜部門,工作人員須接受特殊培訓與政治審查。外訪人員需持特殊通行證並由官員陪同,關東軍更下令禁止任何飛機飛越731部隊上空。

北平分部曾造成30餘萬人疫亡

據日本國家檔案館亞洲史記錄中心《北支那防疫給水部業務詳報》等檔案及《華北甲一八五五細菌戰部隊之研究》等資料顯示,甲一八五五部隊即為「北支那防疫給水部」,1940年3月23日在北京天壇完成編成,內設衞生檢驗課、細菌生產課、細菌武器研究所等機構。其中細菌生產課是該部隊核心部門,任務是生產各種細菌戰劑。第三課細菌武器研究所是專門研製和使用鼠疫跳蚤武器的機構,計有軍醫將校、軍佐、衞生兵等70餘人。據《關於日軍駐北京細菌部隊情況調查》載,日本戰敗後,該所地下室內曾發現一張工作室說明圖,注明「平時只二層樓西半部養蚤種,作戰時二、三層樓可全部養蚤。作戰時最大生產能量是24.7公斤。」此外,第三課還進行用飛機撒布鼠疫跳蚤的工作和進行殘忍的人體活體實驗,與731不同的是,甲一八五五部隊對人體實驗受害者稱為「撒如」(意即猴子,編者註)。

●位於北平(北京)甲一八五五部隊同樣進行活人實驗,他們將受害者稱為「撒如」,意即猴子。

1943年,北平石景山虎疫大流行正是甲一八五五部隊所為。據不完全統計,該部在華北地區先後散播霍亂、鼠疫、傷寒等細菌約70次,疫情蔓延達110多個縣(旗),被感染者不下百萬人,疫亡者多達30餘萬人。

最細末機構也曾做人體實驗

1938年被納入731體系的滿鐵衞生研究所,同樣進行細菌研究和人體實驗,番號為「滿洲319部隊」。該部內部稱呼為「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大連出張所」,香港文匯報根據《北支那防疫給水部業務詳報》等檔案進行比對,發現出張所已是整個細菌戰體系中最細末的機構。

該機構負責研究鼠疫、霍亂、壞疽等約10種傳染病菌。其中有機合成研究室頗具代表性,該室由731部隊毒物研究班班長草味正夫兼任室長,每周定期派員至哈爾濱本部承接研究課題。731本部也多次派遣技術骨幹赴大連指導實驗。1940年,霍亂菌專家湊正雄率細菌班、昆蟲班攜帶4台超聲波設備抵大連,開展霍亂菌強冷凍試驗;昆蟲班在大連搜集鼠類與跳蚤,經鼠疫桿菌感染後投向前線。

據731部隊僱員田村良雄供認,1941年10月曾將兩瓶共10公斤鼠疫病菌運送至大連出張所,交由倉內技師。關東州廳警察部長潮海辰亥1954年在中國接受審判時供述:「1944年2月至3月間,哈爾濱石井細菌部隊所轄的大連細菌研究支所要求我批准用西堀紅十字醫院(今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的活人作細菌試驗,我記得曾批准過一次,將一個人作了細菌實驗。」

原大連憲兵隊曹長三尾豐1995年向受害者家屬謝罪時稱,其朋友曾在研究所地下室親眼目睹日本醫生對中國人進行活體解剖。

石井四郎還計劃污染中國水稻

●731部隊不僅進行生物武器研究,還對日本陸軍進行培訓如何有效地使用生物武器和常規武器對敵的實踐訓練。UNIT 731 紀錄片(2015)

隨着盟軍在歐洲與太平洋戰場取得重大進展和美軍在太平洋島嶼戰役中連連勝利,日軍戰況急轉直下。

根據俄羅斯聯邦安全局解密文件,此時的731部隊已完成大規模細菌戰的研究,並存利用細菌進行軍事破壞行為。

《日本戰犯回憶錄》引述的原關東軍731部隊林口支隊部隊長原島修一《我怎樣準備細菌戰》一文記述。

1945年4月,石井四郎召集各支隊負責人下達戰備指令,「在石井的辦公桌上,堆放着高高的細菌戰文件、實驗報告,最上面文件是一份調查統計資料,我看見那題目是四川省水田分布的調查,這是石井對當時中國主要產米區四川省水田的調查,準備在稻田中散布破壞水稻的病毒菌,使稻子枯萎並無法生長,以達到飢餓中國人民的目的。」

【話你知】滾水燙餐具源於防疫需要

●因實驗喪失生命的人,在731部隊被隨便堆砌。獨立媒體 E-wave Tokyo網圖

在香港與廣東,即便是高檔餐廳仍保留一項傳統:侍應上餐具時附上一壺滾水供食客自行燙洗。外國人眼中,國人偏好喝熱水亦廣為人知。這些習慣其實與防範細菌戰有密切關聯。

據抗日戰爭與抗美援朝史料,二戰末期的日軍及抗美援朝時期的美軍,曾向中國革命根據地與中國軍方陣地投放帶菌昆蟲企圖引發疫情。日軍常用的細菌主要包括鼠疫桿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傷寒桿菌及副傷寒桿菌。為提高病菌存活率,731部隊還曾煞費苦心地研製陶瓷彈以避免病原體在投彈中受損。此外日軍還多會選擇夜間或陰雨天投放,甚至直接將疫鼠、疫蚤投放於環境中,或將細菌混入食物、水源或衣物中以降低環境溫度。

科學研究指出,除炭疽桿菌可在沸水中存活約15分鐘,其餘細菌皆無法耐受高溫。正因如此,中國軍民雖受物資限制,仍以高溫蒸煮方式消毒餐具與日用品,配合防疫措施,有效遏止疫情蔓延。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