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馬曉芳)1985年8月24日,20只麋鹿從英國重返北京南海子,開啟了中國麋鹿種群復興。2025年正值麋鹿回歸祖國40年,記者24日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了解到,如今中國的麋鹿數量已發展到1.4萬多隻,生活在26個省市和自治區的95個保護場所,已全面覆蓋其原有的古分布地。據悉,中國正在籌建亞洲最大的完全型麋鹿基因庫,將有效解決麋鹿近親繁殖導致的基因衰退問題,為科學育種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麋鹿是中國特有物種,其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俗稱「四不像」。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麋鹿被劫殺一空,麋鹿宣告在中國本土滅絕。1898年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將巴黎、柏林等地動物園裏僅存的18只麋鹿買下,放養於倫敦以北的烏邦寺莊園,在那片濕地上中國麋鹿族群終獲喘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園,經過幾次前期引種,一直未能復興種群。自1985年起,中國分三批從英國引進77只麋鹿,重返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蘇大豐。北京麋鹿苑是麋鹿的科學發現地、野外滅絕地,也是重引進的保護地,在此成立的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承擔着麋鹿保護研究種群複壯、遷地擴散、科普教育的功能。

記者獲悉,經過科研工作者40年的不斷努力,如今中國的麋鹿已從最初回歸的77只發展到了1.4萬多隻,生活在中國26個省市和自治區的95個保護場所,已全面覆蓋其原有的古分布地,呦呦鹿鳴在華夏大地響起。40年來北京麋鹿苑在麋鹿遺傳、行為、疾病、飼養管理等方面開展工作,突破了疾病防控、飼養管理、遺傳瓶頸「三道難關」,繪製了麋鹿種群複壯、遷地建群、野化放歸「三步走」路線圖,為麋鹿保護提供了扎實的科技支撐。
據了解,四十年來,中國麋鹿棲息地從永定河畔、黃海灘涂逐步擴散到長江兩岸、黃河內外的26個省市和自治區的94個保護場所,已全面覆蓋其原有的古分布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向世界公布:麋鹿通過人工繁育擴大種群,並最終實現回歸自然,與大熊貓一併列入中國瀕危物種保護的重要成果。據悉,目前中國正在籌建亞洲最大的完全型麋鹿基因庫,將有效解決麋鹿近親繁殖導致的基因衰退問題,為科學育種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未來中國還將建設麋鹿微生態基因庫,專門保存對麋鹿生存至關重要的微生物菌群,包括腸道微生物菌群和環境微生物菌群,全方位保障麋鹿種群的健康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