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薇 深圳報道)近年來,全國各地非法穿越自然保護區、挑戰高難度戶外路線導致的涉險現象屢禁不止,不斷衝擊戶外安全紅線。為此,深圳率先祭出法律利刃——近日,在深圳市大鵬新區應急管理局的指導下,南澳辦事處針對兩名遊客在颱風「韋帕」藍色預警期間,無視規定擅自闖入劃定自然災害危險區的行為,開出全國首張自然災害綜合法規罰單,兩人被依法處以每人罰款5,000元(人民幣,下同)。這一舉措不僅對心存僥倖的違規攀登者起到震懾、警示作用,深圳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專業副教授尤樂認為,深圳的治理模式具備在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的可行性,將為破解非法穿越難題帶來新曙光。

今年6月,大鵬新區在深圳率先劃定自然災害危險區。明確在颱風、暴雨等特定自然災害預警時,大鵬半島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大鵬新區管轄海域範圍將臨時禁入。但7月19日,颱風「韋帕」藍色預警發布後,兩名遊客仍無視禁令登山,最終因迷路被困。8月15日,南澳辦事處對涉事者開出全國首張自然災害綜合法規罰單。
近年涉險事故屢禁不止
香港文匯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此類非法穿越自然保護區、挑戰高難度戶外路線導致的涉險事故屢見不鮮。今年2月,18歲小伙穿越鰲太線失聯多日,救援隊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展開救援,不僅多人凍傷、摔傷,還面臨着被野生動物襲擊的危險,最終產生了8萬餘元的救援費用;3月,25人非法穿越可可西里無人區被警方查獲,其中三分之二人員出現高反,大量公共資源被迫從生態保護轉向救援;7月30日,新疆烏孫古道接連發現兩名徒步遇難者遺體,他們明知山區天氣多變,仍冒險涉水,被突如其來的洪水吞噬;8月9日,深圳一家三口在惠州羅浮山為「避開人潮」,選擇未開放溪流區域徒步,卻因地形複雜、信號盲區被困深山7小時;8月10日,27歲的戶外愛好者蔡磊獨自進入深圳大鵬半島地質公園密林後失聯,16支救援隊、超百名搜救人員連續搜尋多日,至今無果……

個人冒險行為浪費公共資源
「非法穿越、涉嫌徒步,這不僅是個人冒險行為,更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對社會關切的踐踏,甚至會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威脅!」對於全國首張自然災害綜合法規罰單,深圳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專業副教授尤樂給予充分認可,他指出罰單不僅具有警示意義,還具備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的示範作用。
尤樂介紹,《深圳經濟特區自然災害防治條例》作為經濟特區法規,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制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各省、設區的市的人大及常委會都有權依據上述法律制定當地自然災害應對的地方性法規,其中也包含行政處罰相關法則。「深圳經驗可以複製推行,只要法規的制定主體合法,就可以制定相應的條例。」
專家籲政府積極追繳救援費用
同時,尤樂認為,這張罰單不僅為廣大登山愛好者進行了普法,也起到了指明和警示作用。「以往徒步登山者主要從技術、天氣和安全方面考慮,如今需更加注重行為的合法性,考慮是否會招來法律上的不利後果。」
不過,尤樂也直言這張罰單大鵬新區還是「手下留情」了,並未對違法者追繳救援費用。「要更好杜絕非法穿越現象,我建議行政機關還應追繳救援費用,這樣才能更好保障財政安全,避免納稅人的錢為違法者的無厘頭行為買單。」尤樂強調,行政機關要不厭其煩、不怕麻煩,積極追繳救援費用,這也是積極法治下的行政作為,能更好保障財政安全,不讓違法者獲利。
非法穿越自然保護區重大事故(部分)
●2021年9月25日 3名驢友在未經許可情況下非法穿越秦嶺「鰲太線」,隨後發生失聯事故。
●2023年7月 一支自駕車隊未經批准穿越新疆若羌境內的國家級野駱駝自然保護區。其間遭遇了車輛故障和高溫缺水的困境,最終四名遊客不幸遇難。
●2024年10月 8名遊客無視景區公告,擅自進入亞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未開發區域,甚至損壞景區物資。最終,他們被處以「終身禁入」的處罰。
●2025年3月26日 一支由25人組成的越野愛好者團隊因旅遊、探險目的非法進入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其中三分之二人員出現高反,其行為未取得相關行政許可,構成非法穿越。
政府「救援兜底」不可助長僥倖心理
儘管多地立起「禁入」標識,文旅平台頻繁發布安全提示,但徒步登山者的冒險行為仍屢禁不止。深圳登協副會長雷東風指出,悲劇頻出,主要是三類致命心態,包括盲目追求「小眾體驗」、過度自信低估風險、僥倖心理作祟。「很多徒步登山者只是跟着大隊去走了幾次,對戶外知識似懂非懂,就覺得大路沒意思了,得去走點不尋常的路,殊不知一進去就迷路了。但迷路還不願意原路返回,想着繼續探險,這就造成二次迷路,最終只能報警動用社會資源。」

「犯錯需付出代價」
雷東風直言,近年來隨着戶外徒步隊伍的不斷壯大,也滋生了一種新現象,有部分徒步登山者認為「救援是免費的」,在明明可以自己走出去的情況下,也選擇拿起電話報警。「有些年輕人可能只是走累了,覺得這條路與預期不一致,他就報警了,希望讓搜救人員把自己背出去。」
顯然,政府和民間公益組織的「救援兜底效應」不僅助長了徒步登山者僥倖心理,也讓他們忽視了每次搜救都可能佔用緊急醫療資源,甚至威脅救援人員生命。例如今年8月9日,發生在貴州施秉縣妖孽峽谷的一宗戶外救援中,救援隊徒步近10小時才將兩名受傷者送出山。其中的一名男性傷者因體重較大且骨折,只能由消防人員輪流抬運擔架,救援進程異常艱難。「救援過程中,無論是物資投入還是人力投入都是無法估量的。罰款能夠起到一個警示作用,告訴大家犯錯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網絡平台應加強內容審核
雷東風強調,戶外探險的本質在於在敬畏自然、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挑戰自我,而不是去刻意挑戰規則,挑戰法律,視生命安全如兒戲。一些社交平台在流量和利益的驅使下,將未經審批、極具危險的非法穿越,包裝成浪漫和刺激的挑戰之旅,掩蓋非法穿越可能面臨的危險,對破壞生態環境的影響隻字不提。網絡平台也應該承擔主體責任,加強內容的審核和管理。

雷東風倡議,政府在戶外運動安全知識普及方面多投入一些宣傳,讓社區或者協會給市民開一些講座,傳授專業的戶外技能。「讓徒步登山者從知識、裝備和應急能力上武裝好自己,這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戶外登山的風險。」
徒步登山安全提示
●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天氣狀況,若天氣不穩定,需避免出行。
●注意塌方落石、泥石流、滑坡、雪崩與路肩塌陷等警示標識。
●登山時需選擇正規景區,不要冒險進入未經開發的危險地帶。
●戶外活動要做到「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
●迷失方向時不要驚慌,及時報警或撥打求救電話等待救援。
●遠離不明昆蟲,做好防護,進入草木茂密的樹林應穿長袖衫和長褲,紮緊褲腳袖口,一旦被不明昆蟲叮咬,應盡快就醫。
●不攜帶火種和易燃易爆物品上山,不在林區吸煙,不非法野外使用明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