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年前九三大閱兵的震撼情景還歷歷在目,抗戰勝利80周年大閱兵又將在萬眾期待中隆重登場。
十載光陰彈指一揮,中國軍力發展可謂高歌猛進、日行千里,國防事業正經歷「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廣泛、最為深刻的改革」:陸軍機動作戰、立體攻防能力顯著增強,海軍加快推進由近海防禦型向遠海防衛型轉變,空軍加速向空天一體、攻防兼備轉型,火箭軍不斷強化核常兼備、全域懾戰能力……
即將到來的九三大閱兵將有諸多亮點:軍兵種結構新布局集中展示,新域新質力量比重上升,首次亮相的新型裝備佔比大……其折射的是十年來中國軍隊加速破繭蝶變的深刻變化。
香港文匯報即日起推出《十年強軍之路》特別報道,分析梳理中國軍隊十年間改革發展的進程,展現十年來在改革中礪劍、在鬥爭中亮劍的輝煌成就。

(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2014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專程到空軍機關,就空軍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進行調研,提出「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要求,為人民空軍標定新航向。歷經十餘載,伴隨運-20、殲-20、殲-35A等一批新型空中力量入列,空軍職能從傳統防空向全域作戰拓展。實戰化訓練覆蓋高原、遠洋、電磁對抗等複雜環境,常態化執行「警巡東海、戰巡南海、前出西太、繞島巡航」任務,戰略投送與威懾能力顯著提升。
2016年7月6日,首架運-20大型運輸機正式交付空軍,標誌着中國空軍戰略投送能力實現歷史性突破,同時也使中國成為全球少數能自主研製200噸級大型運輸機的國家之一。此後,依託運油-20、轟-6N等空中力量,空軍實現遠程打擊與戰略投送能力躍升。

從傳統防空到攻防兼備
轟-6N作戰半徑覆蓋「第二島鏈」,運油-20使戰機航程延伸40%,支撐起「警巡東海、戰巡南海、前出西太」的常態化。在體系化作戰方面,預警機與數據鏈構成「神經中樞」。
近十年,「空警」系列預警機已經成為空中戰力「倍增器」。2024年珠海航展展示的殲-35A與攻擊-11無人機協同作戰,也實現了「有人機指揮+無人機集群突擊」的新模式。要贏得未來戰爭,不僅必須在空中佔據主導地位,而且必須在信息和電磁領域佔據主動地位。2021年9月,伴隨殲-16D首次亮相珠海航展,中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開發電子戰機的國家。在東部戰區位台島周邊開展的歷次演習中,殲-16D更是頻頻亮相。
從自主技術到代際跨越
2016年珠海航展,空軍試飛員駕駛兩架殲-20準時到達展區上空,單機低空通場後,轉彎上升歸建,1分鐘展示迅速掀起熱議。2018年2月9日,殲-20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向全面形成作戰能力邁出重要一步。充滿科技感的機身塗層和氣動外形,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吸收及散射電磁波,從而極大壓縮對手雷達發現距離,實現「隱形」。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殲-20再次霸氣登場,以一連串眼花繚亂的大尺度飛行動作,為中國空軍「隱形時代」寫下了生動註腳。
時至今年,殲-20S橫空出世。作為全球首款第五代雙座戰鬥機,其設計允許後座飛行員負責武器系統操控及無人機指揮,前座飛行員專注飛行操作。該機型還搭載了探測距離超過300公里的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 ,決策延遲壓縮至0.3秒,顯著增強了戰場態勢感知能力。

從新「三劍客」到六代機試飛
2024年珠海航展上,伴隨殲-35A隱形戰機亮相,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同時裝備兩款隱形戰機的國家。今年7月6日,將參加九三閱兵的空中方隊展開新一輪大規模演練。混編梯隊中,殲-35A將取代殲-10C,與殲-20、殲-16D組成空軍新「三劍客」。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隱形戰機的研發近年進入「井噴期」。2024年底,來自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的殲-36和瀋陽飛機工業集團的殲-50兩款第六代隱形戰機同日試飛。今年8月,又一款大後掠主翼並配備雙發的隱形戰機首次在網上曝光。三型無垂尾、無平尾、無鴨翼的第六代隱形戰機密集亮相,充分彰顯出中國在材料、隱形、飛控等方面均已擁有成熟技術,人民空軍在全球已處於領軍位置。
十年間,以「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為核心,人民空軍完成從裝備迭代到作戰體系的系統性重塑,成為捍衛國家利益與全球和平的關鍵力量。
殲-35A
●全頻譜隱形能力,多任務與武器系統,空戰具有壓制美軍F-35優勢
●作為戰場信息節點,殲-35A可指揮「忠誠僚機」無人機群執行突防或偵察任務
●與殲-20組成「雙隱形體系」,殲-20負責制空權奪取,殲-35A側重多維度打擊
●共用技術平台衍生海軍艦載型,提升量產效率

運-20
●標配導彈逼近告警裝置及電子干擾設備,增強戰場生存能力
●支持「三門四路」傘兵同時空降,快速部署重型裝備
●改裝為預警機、加油機、反潛巡邏機等,延伸空軍作戰半徑
●在抗疫物資運輸、國際救援等非戰爭行動中發揮核心作用

殲-20(20A/20S)
●外形設計減少雷達反射面,機身採用吸波複合材料,表面塗覆隱形薄膜
●分布式孔徑系統與頭盔顯示系統聯動,實現「看哪打哪」
●支持編隊內隱形通訊與情報共享,實現「靜默攻擊」

轟-6N
●與東風系列彈道洲際導彈、戰略核潛艇構成中國核力量體系,首次實現空基核力量的「發射後即時脫離」能力
●與所攜導彈共同覆蓋半徑1萬公里的打擊圈,形成區域拒止核心

空軍這十年
2016年
運-20「鯤鵬」大型運輸機列裝:中國首款自主研製的200噸級戰略運輸機,突破大型飛機設計製造技術,解決戰略投送能力短板,為後續改裝為加油機、預警機奠定基礎

2017年
殲-20「威龍」隱形戰鬥機亮相建軍90周年閱兵:中國首款第五代隱形戰鬥機,具備超音速巡航和超視距打擊能力,打破美國在隱形戰機領域的壟斷,大幅提升西太平洋制空權爭奪能力
2018年
攻擊-2無人機亮相珠海航展:標誌中國無人機作戰體系進一步完善

彩虹-7無人機全尺寸樣機亮相珠海航展:高空隱形無人機,採用飛翼布局和內置彈艙,突出隱形性能與戰略偵察能力
2019年
轟-6N戰略轟炸機亮相國慶70周年閱兵:與東風系列彈道洲際導彈、戰略核潛艇構成中國核力量體系,首次實現空基核力量的「發射後即時脫離」能力。與所攜導彈共同覆蓋半徑1萬公里的打擊圈,形成區域拒止核心
攻擊-11隱形攻擊無人機亮相國慶70周年閱兵:全球首款現役高速飛翼隱形攻擊無人機,可與殲-20S組成「忠誠僚機」編隊。作為戰爭初期的「踹門者」,穿透敵方防空網打擊指揮中心、雷達站等高價值目標

2020年
空警-600預警機完成首飛:中國首款固定翼艦載預警機,配備數字相控陣雷達和電磁彈射適配系統。填補航母編隊空中指揮空白,對標美軍E-2D,提升遠海態勢感知能力

2021年
殲-16D電子戰機亮相珠海航展:多頻段電磁壓制,干擾/欺騙敵方雷達、通信及數據鏈系統,癱瘓防空網絡。通過電子偵察設備解析雷達信號頻率並定位目標,引導反輻射導彈實施硬殺傷

無偵-7無人偵察機亮相珠海航展:全球首創「Φ型連接翼」設計,支持全天候、多維度情報獲取。實時回傳戰場數據至指揮中樞,引導遠程火箭炮、反艦導彈及彈道導彈實施精確打擊
2022年
運油-20首次公開曝光 :可為殲-20、殲-16等重型戰機提供遠程加油,延伸空軍作戰半徑至第二島鏈,支撐繞台巡航和西太平洋制空權爭奪

2023年
直-20KA戰術通用直升機亮相長春航展:具備超低空突防、全域全時出動能力,可執行機降作戰、空中火力支援等任務,可搭載特種部隊執行反恐任務

2024年
殲-35A中型隱形多用途戰鬥機首次亮相珠海航展:全頻譜隱形能力,空戰具有壓制美軍F-35優勢。作為戰場信息節點,殲-35A可指揮「忠誠僚機」無人機群執行突防或偵察任務。與殲-20組成「雙隱形體系」,側重多維度打擊

殲-20S「威龍」雙座版隱形戰鬥機首次亮相珠海航展:雙座設計支持「前沿戰鬥指揮」,可引導無人機群或指揮編隊作戰,顛覆傳統預警機依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