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郭濤 新疆報道)8月19日,「粵港澳青少年新疆行」一行來到位於喀什的廣東援疆指揮部,通過聆聽援疆故事、觀看成果展示,深切感受到了新疆的安定祥和以及民族團結的強大力量,對廣東援疆工作的歷史與成就有了深入了解。

在有嶺南圍龍屋風格的指揮部內,負責人林成偉向同學發出提問,「喀什為啥會有嶺南風格建築?」,啟發他們探究援疆工作中文化交融的意義。他向同學們介紹,50年前,從廣東到新疆喀什需耗時一個月,廣東的支邊青年乘坐綠皮火車和大卡車,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新疆。而如今,廣州至喀什的直飛航線僅需6小時,5000公里的距離被大大縮短,極大便利了人員與物資的交流,彰顯了援疆工作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顯著成果。
他還介紹,新疆喀什受塔克拉瑪干沙漠影響,缺水嚴重,當地喝水主要靠崑崙山脈和天山的雪水融化,再通過引水工程滿足大家的生活需求。而香港在60年代,也曾因為乾旱,每四天只供水4小時。後來靠東深供水工程,內地把東江水引到香港,解決了香港80%的用水需求。這個故事讓學生們清楚地感受到,內地和香港、新疆之間聯繫緊密,還互相幫助。

在參觀廣東援疆指揮部的成果展廳時,學生們了解到援疆工作涵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潤疆、智力援疆、產業援疆和民生援疆五大板塊。從喀什新建的籃球公園、中山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到中吉烏鐵路和中歐班列的開通,廣東援疆在醫療、教育、交通、產業等多個領域的貢獻令人矚目。同時,英歌舞、舞龍舞獅等廣東文化元素在新疆落地生根,進一步促進了兩地文化交流。展廳內的紅旗拉普國門和穆士塔格峰的圖片,更讓學生們感受到新疆作為祖國西部重要門戶的獨特魅力。
此次參訪讓粵港澳與新疆的學生們收穫頗豐。一位來自香港的學生表示:「以前只知道香港缺水,沒想到背後有內地這麼大的支持。」來自新疆的學生則感慨:「廣東援疆讓我們的生活更好了,喀什變得越來越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