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這場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參賽主體的綜合性體育盛會吸引了世界目光,更在島內引發關注熱議。

台灣TVBS新聞台對賽事進行轉播,「中央社」、理財周刊等島內媒體以「機器人革命已經開跑」等為題展開報道,點讚稱「就像是機器人界的奧運比賽」。島內網友在台灣最大論壇PTT上發帖,逐個梳理運動會細節,對其中的亮點笑點津津樂道。有台灣青年專門到現場觀賽,感嘆「最新的科技、最棒的未來都在這裏一一實現」。

島內媒體報道截圖

譚主就此專訪了台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林承鐸,他表示,之所以這場運動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是因為當前人形機器人引領熱潮,推動了相關技術和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從而帶動大陸整體產業轉型與經濟增長,也將進一步造福世界。

島內媒體報道截圖

譚主觀察,台灣社會強烈關注這場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不僅是被賽場上的精彩所驚艷,還看到了賽場外非比尋常的意義。

「不止是機器人界奧運會」

「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涵蓋5V5足球賽、400米、1500米、籃球、自由搏擊、乒乓球等賽事,多數為歷史首次。台灣聯合新聞網報道指出,5V5人形機器人足球賽是全球首創,10個機器人在沒有人工干預下同場較量「逼搶」,「秀出先進技術實力」。多家台灣媒體報道1500米決賽這一運動會首金產生情況,今日新聞報道稱「冠軍機器人以6分34秒完賽,已經算是中等偏快的普通成年男子速度」。對於首金獲得者是今年在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機器人,有島內網友點讚表示「文體兩開花,很多能」。前TVBS新聞台主持人、台灣青年翟翾專程從台灣飛到北京觀賽,她在賽場邊告訴譚主,「機器人運動員們個個非常協調,健步如飛,好不可思議」。

島內媒體報道截圖

這屆運動會賽場上不僅有體育競技,還包含眾多應用場景的比賽。在大陸就讀的台生林千禧表示,她最愛看的就是機器人選手模擬真實生活情景,進行藥品分揀、重物搬運、迎賓服務等項目比賽,因為這意味着未來機器人將更加深入社會,走進千家萬戶,給我們帶來更大便利。台青林景茂告訴譚主,「這場運動會既是機器人界奧運會,又不僅於此,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從實驗室到比賽場再到民眾生活的機器人藍圖」。

譚主注意到,島內輿論在熱議這場運動會時,都提到了大陸機器人技術「進步神速」。台灣世界新聞網刊文指出,從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到第十屆世界機器人大會,再到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機器人總動員」一浪接一浪舉辦,展現大陸機器人正在加速「奔跑」。有島內網友留言稱「前段時間的機器人馬拉松還有挺多『出洋相』的,沒想到才幾個月就進步這麼快,每一次亮相都有新突破、新驚喜,都是next level」。

專門研究人工智能(AI)的島內學者指出,這場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是目前大陸機器人技術發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在不斷試錯、改進、積累經驗下,大陸機器人的成長迭代速度已經是以月為單位,甚至還會更快。

「賽場外的意義更是非凡」

不僅聚焦賽場,島內輿論還熱烈討論人形機器人快速發展在賽場之外的巨大意義。

首先,人形機器人領域迎來前所未有的關注熱潮,這種關注正推動技術快速進步。台灣今日新聞刊文稱,大陸機器人賽事的普通觀眾人數大增。台灣時事評論員賴岳謙在島內電視政論節目中表示,越多人關注就會越刺激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林承鐸告訴譚主,高強度的社會關注會帶來資源投入、政策扶持、技術人才與應用場景的集聚效應。大陸目前就處於這種關注、投入、突破的正向循環中,實現由政策、產業、生態共同驅動的系統性加速。

不僅是自身技術的發展,人形機器人也成為促進大陸產業轉型與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林承鐸表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需要多個關鍵產業高度整合、協同支撐,包括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感測與控制系統、材料與製造技術、芯片與高性能計算等,這些技術發展勢必會推動形成龐大的上下游產業鏈,從而帶動整體產業創新與高質量就業機會。台灣前經濟部門負責人尹啟銘撰文稱,大陸在機器人等創新活動方面展現出生生不息的活力和令人驚艷的成果,支撐經濟穩定成長。

島內媒體報道截圖

更令島內稱讚的是,大陸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同樣秉持開放共贏的理念,帶動世界發展、造福世界人民。台灣好報等島內媒體報道稱,大陸舉辦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等國際賽事,為外國同行吸收技術和經驗搭建平台,為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台灣青年邱慶齡點讚表示,來自不同國家的團隊,在大陸搭建的平台上互相學習借鑒,促進全球在該領域的交流與發展。島內學者告訴譚主,從人形機器人的長遠發展看,這不僅是單一國家或企業的競賽,更是全人類面對老齡化、勞動力短缺、災害救援等問題的集體解方。

在與譚主交流中,台灣同胞說得最多的,是同為中華兒女的驕傲與自豪。幾乎每一位台青都感嘆,「祖國真的很強大」「無數的想像變為現實」。譚主想說,在祖國不斷創新進取、開放共贏的發展理念下,屬於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最棒的未來已經到來。

 (來源:日月譚天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