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國和田白玉為胎底,打磨成盾形吊墜,珍貴紅寶石與祖母綠經「昆丹」工藝嵌於其上,再飾以波斯戴勝鳥紋,在展櫃中散發出溫潤光澤,這件未足盈掌的珍貴吊墜,曾懸於莫臥兒皇帝賈漢吉爾胸前,成為了明清時期中國與南亞文化交匯的縮影。
即日起至2026年2月23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聯合舉辦的「莫臥兒王朝瑰寶」大展,是香港首個全面展示南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王朝之一——莫臥兒王朝黃金時代藝術瑰寶的大型特展,逾百件藝術珍品,不僅詮釋出該王朝藝術發展巔峰時期的工藝造詣,更在香港這個中外文化藝術交融處,追溯明清時期中國與南亞地區藝術與文化的歷史對話軌跡。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莫臥兒王朝瑰寶展覽其實此前曾在V&A舉辦,而此次與香港故宮館合作再度舉辦,是該展在亞洲的唯一一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介紹,相較倫敦原展,香港站大展特別新增多件香港故宮館、香港故宮館賀祈思收藏及夢蝶軒私人珍藏展品。「莫臥兒藝術的核心是『融合』。」此次隨展來港的V&A南亞藝術部策展人 Emily Hannam與香港文匯報記者分享其藝術的歷史源流:彼時中亞征服者巴布爾在1526年建立的莫臥兒王朝,其名「Mughal」,源自波斯語對「蒙古」的稱呼。第三代皇帝阿克巴通過宗教寬容政策與多元文化治理,將印度次大陸納入統一版圖。其子賈漢吉爾與其孫沙賈汗延續這一傳統,使莫臥兒宮廷成為17世紀全球最富活力的藝術中心之一。「從波斯細密畫到歐洲琺瑯工藝,從中國瓷器紋樣到印度寶石鑲嵌,莫臥兒工匠以開放姿態吸收全球技術,創造出了他們自己的美學體系。」為展示這一特點,此展除了V&A館藏,也將科威特、英國及其他國際珍藏囊括進來參與展出。
三代皇帝打造「帝王審美」
今次展覽策展脈絡清晰,以泰姬陵與三位最具代表性的莫臥兒皇帝為線索區分出三個展覽單元,來搭建陳展經緯,分別呈現在他們統領時代裏,各自推動、引領出的工藝審美風尚。每個單元以君主藝術政策為核心:讓觀眾先讀歷史,再看展品。
阿克巴皇帝是一名重要的藝術贊助人,他設立了宮廷作坊,讓來自各地的傳統交流融合。展覽首單元通過一系列宮廷繪畫,展示他主政時期發展出的獨樹一幟的莫臥兒藝術新風。畫中人物服飾融合波斯長袍、印度紗麗與中國絲綢,可見到帝國疆域內的文化流動。第二單元展出的多件宮廷畫家畫作,細緻特寫出賈漢吉爾皇帝的日常生活。香港故宮館助理研究員喬夢介紹展品《北美火雞圖》,其採用不透明水彩與金箔繪製,細節精密,羽毛紋理和肌肉動態高度寫實,是將莫臥兒細密畫與波斯細膩筆法融合的畫作,「該作體現出歐洲寫實主義和印度本土審美的特點。賈漢吉爾皇帝本人熱衷引入全球珍奇生物,火雞原產北美,經貿易路線傳入印度,也看出莫臥兒王朝的全球探索精神。」第三單元則展現沙賈汗時期藝術思想的展演。核心展品花瓣形玉雕酒杯以整塊和田白玉雕琢,不僅體現莫臥兒玉匠對中國玉雕技術的學習,對比同場展出的清代玉器,又顯示出其對當時中國宮廷玉器製作的逆向影響。
莫臥兒與明清的藝術互鑒
香港站大展,首次系統呈現莫臥兒王朝工藝與明清時期中國在工藝方面的互動。「兩個王朝君主熱衷於推動文化發展,都以開放的態度促進文化交流和創新。」喬夢指出,譬如莫臥兒宮廷玉器吸納中國藝術的造型和紋飾;而乾隆帝則對莫臥兒玉雕極為欣賞,命中國宮廷工匠仿製此類藝術品。再比如展中呈現的莫臥兒儲物箱工藝與中國明代花卉盆景圖平頭案的螺鈿工藝,可見兩國工匠如何根據在地材料調整技術——莫臥兒使用椰子殼薄片,中國則採用夜光螺片。
展中一件明弘治年間燒製黃釉盤,為賈漢吉爾皇帝收藏,「他熱衷於廣泛收藏珍玩奇寶,包括中國景德鎮窯的著名御製瓷器。」喬夢導賞,「看它底部的中文年號款與波斯文刻款表明它是在明代弘治年間製作,後被賈漢吉爾皇帝收藏。明朝時期,黃色是皇帝的御用色,朝廷嚴禁私自生產與銷售黃釉瓷器。因此,這件流入賈漢吉爾寶庫的黃釉盤相當難得,它很可能是明廷贈予他國的禮物,後輾轉成為伊朗薩法維王朝和賈漢吉爾皇帝互贈的珍寶之一。」
場中,唯一傳世的賈漢吉爾皇帝時期銀線刺繡華蓋與明代納紗繡雲龍花卉紋片對照展出:前者以波斯蔓藤紋為底,彰顯統治王權,後者以五爪龍彰顯皇權,「彼時雲龍紋常用以昭示皇帝的至尊地位,因此明朝這件很可能是皇家御用之物。兩者有着相似的政治功能。」展覽海報上的白玉吊墜,也是明星展品。玉料本身來自新疆和田,而玉面鑲嵌寶石則採用南亞傳統的「昆丹」工藝。其上描繪的「戴勝鳥紋」,在波斯文化中是智慧和所羅門王的象徵。喬夢介紹,此次展覽可見不少鑲嵌寶石的玉器,「實際上賈漢吉爾皇帝統治時期,已打通了從南亞到現在中國新疆和田一帶的貿易往來道路,新疆和田白玉可以進入莫臥兒宮廷,從最早的深墨綠色玉到羊脂白玉,這些玉製工藝珍品,是當時文化交流的映射載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