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香港文匯報記者殷江宏、胡臥龍、實習記者師穎欣 │ 剪輯:香港文匯報記者田至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江宏、胡臥龍、實習記者師穎欣 泰安報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千百年來,由桃木製成的桃符或木劍等物品,在中國的傳統民俗中一向有驅邪祈福之意,頗受百姓喜愛。位於泰山西麓的山東省肥城市,是中國著名的桃木雕刻之鄉。這座僅有90萬人口的小城,是內地最大的桃木旅遊商品研發、製作、銷售、集散中心,所產桃木雕刻工藝品類達30多個系列、4,000多個品種,年銷售收入突破26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全國桃木商品市場份額的85%以上。承載着千年祝福的桃木,在肥城擁有點「木」成金的魔力。

肥城市古稱肥子國,是中國四大名桃之一肥城佛桃的故鄉,境內有10萬畝桃園,生長着大量佛桃木。作為肥城域內獨有的木材,佛桃木木體清香、質感清潤,是木藝雕刻的上乘材料。據載,肥城桃木雕刻源於公元前的桃符,成於隋唐,興於宋,盛於明清,至現代,肥城桃木雕刻實現了由民俗用品向工藝品產業化轉型發展,成為中國桃木雕刻行業龍頭。發展至今,該市共有桃木加工銷售企業160多家,全鏈條年產值已突破185億元,帶動就業崗位6.7萬個。

「泰山桃木王」掌門人親身直播帶貨

「剛進直播間的家人們,這是我們的2號鏈接!」甫一踏進「泰山桃木王」品牌工作室,就聽到主播的熱情介紹,聲音的主人是年近六旬的王來新——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桃木雕刻民俗代表性傳承人、「泰山桃木王」掌門人。王來新介紹,電商重塑了桃木雕刻的產業生態,目前肥城桃木雕線上銷售佔比已在60%以上。王來新從2020年前就着手直播帶貨,每天會直播3至4小時。

一把刻刀,手手相傳。王來新6歲起就跟着爺爺走街串巷雕刻桃木,1999年6月在肥城創辦了第一家桃木加工企業。他遍訪肥城雕刻老師傅,還專門到浙江、江蘇、江西等地學習雕刻技法,將浮雕、鏤空雕、線雕、立體雕等傳統木雕技法「植入」桃木雕刻,刻刀也由一把小刀發展成大小不一、造型多變的近百種刀具。桃木易遭蟲蛀,風乾後易變形開裂,王來新為此研發了桃木處理工藝「桃木燉煮除膠法」,還研製出「桃木掐絲琺琅」工藝,為桃木本色的雕刻品「上色」。如今,王來新所創的「泰山桃木王」品牌年銷售額將近八百萬元。

「肥城桃木雕刻產業的發展是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據山東省非遺肥城桃木雕刻項目傳承人、肥城市桃木雕刻協會會長程銀貴介紹,他本是江蘇省如皋市人、程氏木匠第六代傳人,2001年5月來到肥城創辦了當地首家桃木工藝品廠,自此深耕二十載,成為肥城桃木雕行業帶頭人之一。程銀貴獨創桃木「絲翎檀雕」技法,一根比頭髮絲還小的羽毛大約要雕1萬刀,在中國旅遊商品大賽上斬獲金獎。

現在肥城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桃木雕刻技法和獨特藝術風格,內含吉祥動物、寄情花木、傳說人物等元素,外表桃印、桃符、桃木梳等形制;雕刻製品樣式繁多,種類齊全,大到數米,小到不足一厘米,圖樣各異,具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和觀賞價值。

政策扶持 做好傳承和創新

當地也政府出台產業扶持政策,對成長性較好的文創企業,在資金、稅收、審批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依托高校培養創新人才,建立桃木雕刻技能實訓基地,以師帶徒、以老帶新開展技藝傳承與專業培優,引入AI三維建模、數控雕刻等前沿技術,累計培育上萬名數字化人才。

推動登記版權 開通質押融資

「在產業培植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瓶頸制約,比如,由於版權歸屬界定不清晰,造成產品形式單一、設計雷同,模仿抄襲、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時有發生,極大地傷害了桃木加工從業者的創新積極性。」據肥城市委宣傳部一級主任科員陳桂嶺介紹,2024年肥城市入選全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在肥城市政務服務大廳設立版權工作辦事窗口,為著作權人搭建覆蓋登記、保護、交易的全鏈條,實現「一窗通辦」。同時,探索建立「版權質押融資」服務模式和線上民間文藝版權展示交易平台,解決企業融資難題。目前,該市已為桃木雕刻企業辦理版權作品登記數量6000餘件,其中100多件產品獲得了國家專利。

肥城市版權保護協會會長樊有志表示,以前企業只能花錢去找第三方機構做登記,現在版權工作辦事窗口實行版權免費登記,版權展示交易平台集版權追溯、融資交易與一體,推動版權走向市場、釋放價值,有效保證了行業未來發展的健康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