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翼,南京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民國電影研究所所長

抗戰期間中國電影業非常艱難,我們在檔案館找到了部分電影公司的賬本和抵押材料,證實一些電影公司為了繼續拍片,不得不將大量資產抵押給銀行借款。

但是,即使是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多數中國電影人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誘,依然不失氣節。例如,當時中國電影膠片完全依賴美國和德國進口,抗戰期間膠片等電影器材進口受限,特別是德國將所有膠片工廠轉為軍用並禁止膠片出口後,中國膠片進口價格多次成倍上漲,並且面臨斷供危機。

我們找到的戰時海關報表顯示,1940年,膠片價格比戰前上漲七倍有餘,而且還常常斷貨,以至於當時如果拍攝現場演員說錯一句台詞,就會損失20多元,如此昂貴的代價直接導致攝影場「NG聲絕跡」。

當時日本為了籠絡和控制中國電影業,以非常低的價格向中國銷售「櫻花牌」膠片,還可以賒賬。但是,上海電影界不約而同地抵制日本膠片,並採取縮短影片長度等節省膠片的「笨」辦法,在困頓中費盡心思維持影片生產。

除了攝製團隊外,流動放映隊這一特殊群體也為抗戰電影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由於當時普通民眾識字率不高,在廣大鄉鎮農村,電影比書籍報刊更受歡迎。官方和電影公司專門組建流動放映隊,跋山涉水深入高原邊寨,通過電影將團結抗戰的思想火種播撒向全國各個角落。

很多傷兵看了放映隊的電影,請求立即回到前線,民眾也踴躍請求充當志願兵。根據曾任左翼戲劇家聯盟黨團書記的楊村人統計,僅三年時間,放映隊放映電影總計3,500次以上,觀眾1,800萬之多,在戰地和後方收到的宣傳效果均出乎意料。

無論是攝製團隊還是流動放映隊,抗戰時期電影人的貢獻都值得銘記,這也是我們寫作《光影山河》的動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