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爆發前後,大量文化藝術界人士南遷香港,香港的文化和抗戰功能得以加強,電影生產也隨之異常活躍,一時成為抗戰電影的重要生產地和交流中介,並進一步向南洋輸出。
秦翼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電影公司的南遷為香港帶來了一批專業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香港電影的水平。在嚴峻的國防形勢下,這些南下的電影人率先投身於拍攝國防電影,《龍城虎將》《大義滅親》《夜光杯》等一批備受好評的影片隨之誕生。
名導因拍抗日片被殺害
在國難當頭之時,香港電影人以電影為武器,宣揚抗日愛國,在華南和南洋觀眾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例如,被稱為「愛國導演」的關文清不僅拍攝了「抗戰三部曲」等多部電影,還攜紀錄片《台兒莊大會戰》赴美公演,並親自登台演出自編自導的宣傳劇。
知名導演侯曜也連續拍攝了《叱咤風雲》《太平洋上風雲》《血肉長城》等多部抗戰電影。香港淪陷後,不願屈服於日本人的侯曜前往新加坡,因曾拍攝抗日影片而被日軍殺害。
名演員義演抗戰集錦片
秦翼還特別提到,七七事變後,香港多家電影公司迅速組織,義務拍了一部抗戰集錦片《最後關頭》。該片集合了陳皮、李芝清、南海十三郎、蘇怡等知名導演及薛覺先、馬師曾、吳楚帆、陳雲裳等幾十位知名演員,正面表現抗戰中的一群青年走上抗日前線的七段故事。1938年3月影片上映時,現場觀眾掌聲如雷。
「在拍攝《最後關頭》時,所有的電影公司和電影人都是不計報酬義務服務,所籌款項全部用於抗戰,」秦翼感嘆道,「至今每逢國家有難,香港民眾總是踴躍捐款捐物,這表明抗戰時期香港電影人的愛國精神一直傳承到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