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特殊的展品吸引了同學們駐足。(王月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喬輝、王月)8月13日,2025年「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內蒙古行」的學子們走進烏蘭察布市博物館。這座全市唯一的市級綜合性公立博物館,承載着67年的歷史積澱,以現代文化傳播理念為香江青年打開了一扇透視北疆文明的窗口。

採訪團參觀烏蘭察布博物館。(王月攝)

步入「文明星火」展廳,新石器時代彩陶靜靜陳列,它們出自岱海遺址群,通過博物館自主研發的「紋飾解碼」互動屏,清晰展現出與中原仰韶文化的緊密關聯。作為國家三級博物館,這裏近4000件藏品構建起「多元、融合、升華、輻射」的展陳體系,讓學子們直觀觸摸到烏蘭察布從遠古到近代的文明脈絡,感受草原文明與黃河文明數千年前便已存在的深厚交融。​

講解員介紹博物館的文物由來。(王月攝)

文物修復工作室裏,北魏陶俑的修復過程正在進行。作為承擔全市文物保護與田野考古任務的機構,博物館近年在集寧路古城遺址發掘中,已修復各類文物 300餘件。文物碎片的重組,不僅是對器物的復原,更是對歷史敘事邏輯的梳理,這種對歷史的嚴謹態度,與新聞工作者追求真相的職業精神形成呼應,讓學子們對博物館的學術研究職能有了全新認知。​

新館有着獨特的區位優勢,南望體育場的活力,北鄰廣場的人氣,使這座文化地標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市民在參觀間隙到廣場休憩,這種 「文化+生活」的場景,展現出博物館與城市生活的緊密聯繫。在多功能廳,學子們與博物館團隊圍繞「文物IP年輕化傳播」展開熱烈探討,從契丹文表情包設計到草原絲綢之路直播方案,碰撞出諸多創意火花,探索着文化傳播的新路徑。​

從1958年的文物工作站到如今的現代化博物館,烏蘭察布市博物館本身就是一部活態的文化傳播史。其「服務受眾、傳播文化」的宗旨,在每一處展覽、每一項活動中都得到體現。當香港學子的目光掃過「塞外手足」展區裏蒙漢雙語的契約文書,當他們聆聽非遺傳承人講述文物故事,一場跨越地域的文化對話正在悄然發生,北疆文明的魅力在交流中不斷彰顯。​

離館時,這裏的商周青銅劍閃耀着歷史的寒光,市民與文物合影的笑臉洋溢着生活的氣息。香港學子們帶着對北疆文明的深刻認知,也帶着將草原文明故事傳播得更遠的使命,延續着范長江先生「新聞要沾泥土氣」的精神,讓烏蘭察布的文化溫度跨越山海,傳向更廣闊的天地。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