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通訊員 張曉傑 河南報道)「原來我學的歷史缺了整整三千年,河南就是一本行走的歷史課本,填補了我們在台灣課本裏讀不到的夏商周篇章!」台灣自媒體博主林宛妘站在河南省洛陽市關林廟關羽冢前向記者說道,並向島內同胞發出邀約,「只有站在這些歷史現場,來到這片土地,才會明白什麼叫『一眼萬年』,才能真正理解中華文明的偉大。」
8月5日至12日,包括林宛妘、陳雙卯(丹叔)、徐季靈在內的20多位台灣自媒體人先後走進河南安陽、洛陽、開封、鄭州等地,一路打卡「華夏文明走廊」,在殷墟甲骨、太行雄峽、龍門石窟與白馬梵音、開封府正氣、鄭州「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之間,他們用「五感」重新丈量中華文明的厚度——嘗一口洛陽水席的酸辣,撫一片殷墟甲骨的紋路,聽一曲應天門的盛世唐樂,拜一炷關林廟的忠義香火,完成了一次跨越三千年的文化「補白」之旅,用鏡頭記錄「在台灣課本裏找不到的夏商周」。這種全方位的文化沉浸,讓「兩岸同根同源」不再是抽象概念。

填補缺失的歷史課
「台灣朋友為什麼要到安陽來?」從事教育公益的台灣自媒體人陳雙卯(丹叔)在其vlog中拋出了這個問題,當他站在殷墟博物館的甲骨文展台前,這個疑問就化作了一聲驚嘆:「原來我們每天都在書寫三千年前的智慧」。他表示,在台灣課本出現過無數次的歷史知識,如今親眼得見,內心的感嘆和震撼無以言表。「在台灣用了二十多年的倉頡輸入法,今天才知道倉頡只是個神話,甲骨文才是真實的文字起源。」陳雙卯說道。
陳雙卯稱,從小在台灣練習書法包括隸書和楷書,但是並不知道這些形體是怎麼衍生的,授課老師只說倉頡造字,六種形聲字,卻不明白「象形」、「形聲」、「會意」等是何意思,這次行程補上了台灣書法「造字」這一課程。
與陳雙卯有着同樣感受的林宛妘稱,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讓我們看到了漢字的童年,3000年前的青銅器比想像中更精美。台灣國中以前的歷史課本中對夏商周歷史的簡略記載,在這裏得到了生動補充。通過沉浸式展覽,商周時期的社會風貌、禮樂制度變得栩栩如生。林宛妘計劃向粉絲推介甲骨文:「讓世界了解黃河孕育的文明偉力」。

一本行走的歷史書
到達洛陽後,夜幕下的應天門燈火輝煌,身着漢服的遊客絡繹不絕。「個人感覺,比北京紫禁城更宏大!」 林宛妘驚嘆道,「這真的是盛世景象,突然理解什麼叫文化自信」。讓她印象深刻的是景區內繁星般的旅拍燈光,「穿漢服的人群像穿越時空而來,旅拍攤位的燈光如繁星點點。」小林說,「這種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只有在經濟發達、文化素養高的社會才能實現。」
「行走在洛陽的街頭,就好像在翻閱一本歷史課本,一磚一瓦都見證過歷史,其中龍門石窟的每一尊雕像都是活的教科書」。林宛妘感嘆道,龍門石窟和之前她看過的好多石窟都不一樣,麥積山以泥塑為主,但龍門石窟是把整座山壁雕空!她特別提到盧舍那大佛的柔美面容和精湛工藝,數萬尊佛像見證了一個朝代的繁榮昌盛。林宛妘稱,龍門石窟裏面有很多被盜走的佛像,了解到石窟中很多流失海外的歷史,感慨「國弱則文物蒙塵」的深刻教訓。
尋根問祖:兩岸共同的文化記憶
「在台灣拜關帝廟,到洛陽才算回到總部。」 到達關林廟後,林宛妘繞關冢走兩圈,並約定下次補走第三圈。「關公信仰在台灣非常普遍,來到這裏就像回到『總部』朝聖。」她笑着說。
而從小在台北行天宮拜關公長大的陳雙卯,站在關林廟前感慨萬千:「香火的味道、祭拜的儀式,連信眾虔誠的神情都一模一樣」。當他看到廟內「忠義仁勇」的匾額時,他突然懂得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什麼是根?」。在他看來,「根」就是同根同源的忠義文化,海峽兩岸不管相隔多遠,都敬着同一個「義」字,「忠義不分海峽,根就在洛陽」。
「來洛陽,其實就是回老家」。陳雙卯稱,在台灣,人們總喜歡稱呼自己是河洛郎。洛陽,就是河洛文化的發源地,不少台灣同胞的祖籍就在洛陽,所以他們在台灣的飲食和洛陽,包括河南大部地區都很像,這種血脈親情是割捨不斷地。
正如他們在安陽甲骨文書寫互動中共同勾畫的「家」字所昭示,無論是躍上雲端的科技翅膀,還是鐫刻於甲骨的文化印記,都印證着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精神相通的不變親情。
本次行程中,林宛妘驚喜發現自己的林姓源自比乾後人。「我們林氏的宗祠就在河南新鄉!」她當即決定延長行程前往尋根。這種血脈相連的感動,讓她對「兩岸同根同源」有了更深體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