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8日宣布將於15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阿拉斯加舉行會晤後,烏克蘭及歐洲多國密集表態,法國總統馬克龍更是直言「歐洲必須參與」。

俄烏衝突問題上,各方仍有較大分歧,2021年6月以來俄美領導人首次面對面會晤能否順利推動俄烏停火?

澤連斯基:與美方保持全天候接觸

圖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法新社資料圖)

當地時間8月9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其晚間視頻講話中表示,目前「烏克蘭與美國方面保持着幾乎全天候、多層次的接觸,但並非所有內容都適合公開」。

澤連斯基強調烏克蘭將堅守立場。他表示,必須以一個有尊嚴的和平來結束俄烏衝突,這個和平必須建立在清晰、可靠的安全架構基礎上,「烏克蘭的合作夥伴已準備好在這方面提供幫助」。

英美烏等擬協調立場 馬克龍:歐洲必須參與

英國首相府發言人9日表示,當天,英國外交大臣拉米與美國副總統萬斯將在英國與多個歐洲國家及烏克蘭代表舉行會議,討論烏克蘭衝突問題。據多家媒體報道,上述各方希望通過本次會議在俄美元首會晤前協調立場。

圖為法國總統馬克龍。(法新社資料圖)

當天澤連斯基還分別與英國首相斯塔默、丹麥首相弗雷澤裏克森、法國總統馬克龍及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通電話。馬克龍在通話後表示,由於事關歐洲安全,歐洲必須參與到烏克蘭危機的「解決方案」中。

據此前報道,特朗普6日與歐洲領導人通電話時表示計劃與俄烏領導人會談,但參與者不包括任何歐洲領導人。美國《紐約時報》說,特朗普視歐洲為「不可信任的對象」。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當地時間9日最新報道,一位美國高級官員和三位知情人士透露,白宮正在考慮邀請澤連斯基訪問阿拉斯加。知情人士表示,此事正在討論中,尚不清楚澤連斯基最終是否會前往阿拉斯加參加會談。

一位白宮高級官員表示,特朗普仍然願意與兩位領導人舉行三邊峰會。目前,白宮正專注於籌劃普京要求的雙邊會晤。

俄美領導人同意會面 雙方各有考量

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路透社資料圖)

此次「特普會」將不僅是2021年6月以來俄美領導人首次面對面會晤,也是2019年在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見面後,特朗普和普京再次面對面會晤。

分析人士認為,俄美領導人同意會面,背後有各自的政治與戰略考量。

美方尋求外交政績 獲取政治利益

從美國角度看,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與普京的會晤尋求外交成績,從而獲取政治收益。

圖為俄羅斯總統普京。(路透社資料圖)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聲稱能很快解決俄烏衝突,但就任總統以來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當前,特朗普政府試圖借「推動俄烏停火」提振自己在美國國內的支持率。此前威特科夫與普京的會晤,被解讀為對俄方立場的試探。

但特朗普上任以來在俄烏問題上的表態反覆無常,甚至一度威脅退出斡旋,被國際輿論形容為「政治真人秀式施壓」。分析人士認為,這種反覆無常會讓俄烏對美方失去信任,加劇俄烏停火前景的不確定性。

俄方尋求突破美方制裁

對俄羅斯而言,美方制裁對俄經濟造成巨大壓力,與特朗普的會晤或是為了突破制裁圍堵。

重點談烏克蘭問題 俄烏迅速停火幾率不大

根據俄羅斯總統助理烏沙科夫的說法,俄美領導人在阿拉斯加會晤期間將重點關注烏克蘭問題,討論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長期方案。但由於美俄烏三方仍有不小的分歧,俄烏停火恐難一蹴而就。

特朗普8日提到一項實現俄烏停火的和平協議,稱其中可能涉及俄烏雙方「交換一些領土」,但沒有披露更多細節。目前來看,特朗普所說的協議是否可行、能否滿足各方需求仍然存疑,停火前景還需觀察。

多名俄政府人士近日對媒體披露,目前俄方在領土問題上的主張堅定不移。

澤連斯基也表示不會在領土問題上讓步,並表示「沒有烏克蘭參與的決定」不會帶來和平,「不會有任何成效」。

「特普會」為何選在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位於北美大陸西北端,是美國面積最大的州。這裏歷史上曾屬於俄羅斯帝國。1732年,阿拉斯加被俄羅斯探險隊發現。1867年,因資金緊張,俄羅斯帝國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賣給美國。阿拉斯加與俄羅斯本土之間隔着白令海峽,兩國島嶼間距離最近處只有4公里。

俄羅斯總統助理烏沙科夫表示:「俄羅斯和美國是近鄰。俄方代表團僅需飛越白令海峽,在阿拉斯加舉行兩國領導人會晤符合邏輯。」

阿拉斯加州州長邁克·鄧利維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阿拉斯加位於北美與亞歐大陸的戰略十字路口,北接北極要衝,南扼太平洋門戶,是美國國防安全、能源命脈和北極戰略的重要支點。他認為在這裏舉行美俄領導人會晤「再合適不過」。

分析認為,會晤選擇美國的領土而非美國的政治中心,某種程度上來說,考慮了俄羅斯的舒適度。由於此前俄羅斯提出過美俄可以在北極方面進行合作,這次會面地點的選擇,顯示出雙方試圖尋找一個切入點,是互動的信號。

對於俄羅斯來說,當俄羅斯總統踏上美國的領土,同樣也發出了對特朗普訪問的邀請,這意味着俄羅斯希望後續美俄之間的互動,使俄羅斯在外交層面有更多的空間。在重置美俄關係方面,俄羅斯也希望掌握一定的主動性。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