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5天的2025世界機器人今天開幕,其中養老服務機器人備受關注。據了解,目前,已經有一些養老機構開始開展養老服務機器人在日常生活輔助、失能照護等場景中的試點應用,應用情況如何呢?記者在多家養老機構進行了實地調研。
緩解老人孤獨 輔助居家安全監測
在山東青島的一家養老院,這個名為「康康」的機器人能陪老人聊天、講笑話、播報天氣、播放音樂,有時候還能幫老人「跑跑腿」,比如去護士站取藥、遞送報紙,或者提醒護理人員老人有需求。

住在山東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福利中心的胡玉玲老人表示,感覺很好,機器人緩解了她在養老院的寂寞。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各類情感陪伴型機器人在養老機構中應用比較廣泛,比如陪老人聊天,提供天氣預報、出門提醒等。在深圳的一家養老機構,這款下棋機器人還能與老人對弈。

在江蘇無錫,這個名為「大頭阿亮」的機器人不僅可以跟老人聊天互動,還可以定時定點自動「查房」,提醒護工給老人翻身、喂藥。在查房時如果發現老人長時間離開病床,或是反覆呼喚老人沒有回應等,還會立即發送預警信息到醫護人員的手機上。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藕塘護理院副院長郭雙海介紹,這款機器人配備了生命體徵監測系統,還配備了患者定位,以及醫務人員安全警報的裝置。
目前「大頭阿亮」在居家服務、智能社交、家庭警戒和老人獨居這四大應用場景中已經開發了100多項應用功能。

養老機器人生產企業負責人 冉承龍:它最大的亮點就是陪伴守護,實時觀察你的生活狀態,如果有異常它會主動報警,不需要老人主動發出呼救。有些人可能覺得它現在還不夠聰明,我們未來要攻克的就是一定要讓它變聰明,它要去理解人所有的生活習慣,包括老人的狀態,進而去作判斷。
助力失能老人健康監測 康復護理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情感陪伴型養老服務機器人主要服務於能夠自理的老年人,而對於失能老人來說,養老服務機器人也已經在健康監測、康復護理等方面試用推廣。
在山東青島一家養老機構的失能老人護理區,安裝了毫米波雷達生命體徵監測儀,這個監測儀其實就相當於一個監護機器人,能24小時實時追蹤老人的心率、呼吸、血氧等指標,一旦數據異常,護士站的監測大屏就會立即發出警報。
「這樣能大大減少醫護人員的巡房,減少對老年人的打擾;夜間發生的異常情況,能第一時間了解到。」該養老機構的負責人國霽說。
記者在多家養老機構採訪時了解到,目前具備生命體徵監測、輔助移位等一定護理功能的機器人已經開始應用於失能老人照護,比如這款機器人就可以幫助長期臥床的失能老人進行大小便的護理。

養老服務機器人生產廠家負責人 趙向陽:傳感器檢測老人是否有便意,發現便意後,凈水通過管路沖洗大小便,再通過污水桶處理掉,處理後還可以自動進行烘乾,這樣就解決了老人在床上大小便的問題。
據了解,在深圳,已經有一半以上的養老機構進行了智能化改造,通過引進毫米波雷達、長者追蹤、AI護工等多種人工智能技術,滿足老人康復護理等多方面的需求。

何時能走進普通家庭 成為家中好幫手?
雖然養老服務機器人已能完成簡單互動、生命體徵監測、送餐、輔助移位等任務,但顯然這些功能還不夠全面。很多朋友表示,希望機器人能幫助我們完成做飯、清潔等大部分家務,那麼,這樣的保姆型護理機器人什麼時候能走進家庭呢?
今年以來,在多個養老產業相關的展會上,這種人形機器人都是當仁不讓的「顯眼包」,會唱歌、跳舞,甚至是打太極,但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實這類人形機器人目前還不能真正走進老人家庭。
北京理工大學科研團隊是國內最早進行保姆型護理機器人研究的團隊之一,幾年前他們就研究出了一款保姆型護理機器人,可以跟老人進行語音交流,老人通過語音、觸屏等交互方式可以給它髮指令,去完成取物品等任務。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這類機器人大多只能完成取物品、移位等比較單一的動作。
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教授張偉民表示,大家都希望機器人能做家務,去完成做飯、洗碗、刷鍋這類比較複雜動作,但是純從技術角度做這樣一個機器人,還需要很長時間,需要一系列的技術突破。
另外,專家介紹,由於家庭服務的特殊性,目前養老服務機器人的安全性以及電池的功能不足等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的解決。此外,機器人有一系列傳感器,在家裏拍攝的視頻圖片等還涉及隱私問題。
雖然保姆型護理機器人真正走入家庭還需要時間,但目前很多科研機構、生產企業都在從不同的方向攻關。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聯合開展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工作,可以肯定的是,人類預期的機器人養老情景已是未來可期。
(來源:央視新聞)
評論